2013年04月08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华商评论

“四海为家”应是文化的天然属性

来源: 华商网-华商报  2013-04-08 04:46 http://news.hsw.cn 版权声明

  4月4日,成龙连发四条微博表示,他已在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实地察看拟捐古建筑的安置地点,并将加快四年前承诺捐出的安徽古建筑挪至此地。成龙微博发出以后,数千名网友以及黄山市有关方面都非常关注,许多网友,特别是安徽网友希望成龙能够改变主意,让徽派古建筑留在中国。(4月7日中国广播网)

  如果不是成龙发了几条微博,估计没多少人会关注安徽古建筑的身世和命运。但当这批徽派古建筑行将去国离乡,远赴新加坡安家落户时,网友们以及官方就开始“非常关注”了。这种关切情绪想必是复杂的,隐含着不舍与惆怅,混杂着爱国主义的情愫,对于老祖宗留下的这批文化遗产落户异邦,心中有太多的不情愿和隐痛,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失去之时才知珍贵。我倒是以为,无论是网友还是官方,大可不必在此事上表现得过于敏感,更不应将此事上升到它完全不能承受的道德或某种国家主义高度。如果我们愿意放松心境,此事根本上就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个人化的文化交流事件,成龙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决定这批古建筑(文物当然除外)的去留,表达挽留之意可以,但切不可将这种挽留之意演变成一场胁迫。倘若此事最终又与“爱国主义”、“民族大义”等高蹈大词扯上关系,那就太让人无语了。

  若干年来,“开放”一直是我们追求的核心价值。开放的意思,不应仅仅是打开国门让优秀的东西进来,也应该包含让我们优秀的东西迈出国门走向世界,此二方面不可偏废,缺少任何一个维度,都难以堪称“开放”。特别是在文化领域,尤其需要开放的胸襟,除非是抵御明火执仗地掳夺,否则,应尽可能以一种人类主义与世界主义的视角来看待文化及其载体,让本国文化到世界语境中去交流碰撞,我们不会失去任何东西,却能赢得无数东西。

  某种意义上,文化具有“四海为家”的天然属性,文化的种子落地生根,既传承了国家文化,又增益了世界文化。最可怕的一种思维是,对于某些传统文化及其载体,我们宁肯在国内看着它们一点点湮灭,也不想让它们寻得一个好的归宿。据了解,在古徽州区域内有1022个古村落,散落着大大小小6908幢古建筑及100多座牌坊。如果不是保护不力,如果不是暗藏功利之心,想来也不会卖给成龙这样的私人。现在成龙自感无力继续妥善保存,有意履行承诺捐给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时,我们又开始敝帚自珍、期期艾艾起来,仿佛我们真的很关心这批文物的身世与命运,我们真正关心的不过就是它们继续“留在中国”。

  “留在中国”当然可以,但前提是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就有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照顾好这批文化遗产,而不是坐视时间的刻刀与岁月的风尘,日复一日地侵蚀与毁灭这批宝贵的文化遗产。如果不能做到,请给这批文化遗产一个继续存在下去的机会,不要再用那种狭隘到可憎的保守心态去阻挠“文化缘分”的建立。

  在文物保护方面,有一种美德也许就是放手。让我们那些因为资金或者技术问题而保护不力的文物,有机会去往愿意善待和保护它们的地方,弘扬中华文化,国内只是一域,世界是更大舞台。如果我们觉得这样做自尊心受损的话,那就请生长出一份文化责任心,给文化遗产一个不必去国离乡的理由。

编辑:王静

更多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