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毕诗成
千呼万唤不出来。有媒体报道称:本该在2009年底出台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方案”,现在在卫生部的日程上不得不推迟——— 这一点,就连卫生部党组书记张茅亦不讳言。全国不同地区的公立医院复杂的权属关系,以及随之而来的补偿机制不到位,是令“方案”不得不向后延期的主要原因。(1
月11日《济南日报》)
这让人意外,但也不算意外。公立医院改革一直被认为是医改最难啃的两块骨头之一,公众利益、地方利益、部门利益交织在一起,复杂矛盾需要理顺,能嘁哩喀喳一下子推行倒还奇怪了。所以,往好的方面想,我们可以把此次推迟,理解成为充分博弈赢得更充分的时间,不在时间节点面前蛮横地搞一刀切,把矛盾推给未来;往不好的方面想,却不得不警惕,到底是哪块“暗礁”导致了这次搁浅?“推迟”的博弈,对老百姓真能就是福音?
公立医院的改革方向与步骤安排,应该是很清楚的。卫生部长陈竺在2009年8月22日西安座谈会上、9月8日北京新闻发布会上,都曾很有信心地对公立医院改革短期任务和试点工作有全面阐述。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去年4月也表示,对公立医院的经费补助项目国家也很明确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突然传出“不得不延期”的逆向声音,甚至找12个试点城市都成了问题,着实让人惊讶。试点都这么难,全面展开又待何时?
由不得要想入非非:什么叫权属关系?就是原本医院从属这个部门,现在要转到另一部门,割舍不清。为什么割舍不清?会不会是因为要丢掉了权力寻租等好处才不忍放手?如果真像此前说的“不以药养医就是亏损无底洞”,谁还愿意揽着不放?什么叫补偿机制?就是把原有的财政补助、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三种方式,合并为财政补助、服务收费两种方式后,医院收入减少有待政府补贴,哪一方都不想做实质上的买单者。
涉及真金白银的时候,博弈总是最激烈的。让地方医院主动舍掉甜头配合改革,让在市场中捞到甜头的公立医院主动回归公益,没有利益疏导与压力推动,光靠道德倡导显然不行。新医改面对的是一个利益结构基本成形的顽固机制,正因为如此,除了呼吁加大医疗投入这个老话题,我们尤其需要重视改革动力问题。陈竺部长曾指出:公立医院改革从根本上讲是改革政府本身。要调整公立医院的布局和结构,完善运行、补偿、监管等机制,难免都会触及现有的利益格局。种种迹象表明,如果完全奉行“利益补偿”的思维,想让所有的既得利益者都满意,无尽的妥协必然要被绊倒在现实的口水中打转转。所以,医疗改革不能只是医疗系统的自我博弈,基于公共医疗改革突出的公益性,改革决策权应该有所拓展,甚至转移到人大层面、财政层面来进行制度安排与利益博弈。
改革步骤减缓、推迟,并不完全是坏事。但“不坏”的前提是,能够真正地做到充分博弈,而不是公共利益部门化,最终被既得利益者所裹挟,甚至绑架。长期的“只闻楼梯响,不见下楼人”,是一个很难受的感觉。我们不希望医改这艘航船,尚未完全离岸启航便在利益“暗礁”上卡住后原地打转。像医改这么重大的事情,单纯依赖部门化协调一定不行,要让民意做改革的推手——— “权”和“利”在协调资源时,要把老百姓“权利”放在突出位置,并相信民意的力量,给予充分的知情权,接受民意的考问。这不只要成为改革者的道德自觉,更要在改革启动与推动的程序中有充分的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