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调查显示:前三季度,陕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15元,同比增长10.3%;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3718元,同比增长16.4%;居民消费价格(CPI)累计上涨3.4%;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1.2%。
全国:全国三季度经济数据今发布 9月CPI或走高
国家统计局称明年我国将采用新的CPI权重
一、农村居民现金收入增长较快
前三季度,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3718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25元,同比增长16.4%。
1、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贡献突出。前三季度,全省农民人均工资性现金收入1459元,同比增加273元,增长23%,对农民现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
前三季度,全省农民本地务工人均现金收入589元,同比增加100元,增长20.5%,工价上涨是本地务工收入提高的最主要原因。据全省农民工监测结果显示,本地非农务工人员人均月收入已达到1255元,同比增长18.5%。
前三季度,外出务工现金收入人均为778元,同比增加168元,增长27.6%。外出务工现金收入增长的原因:一是全省各地工价普遍上涨。近年来全省各地在众多基建项目的拉动下,二三产业蓬勃发展,各行业劳动力需求旺盛,加之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带动工价提高。据调查,今年三季度全省陕南、关中、陕北地区工价较上半年均有所提高,增幅在10-20%左右;二是农村外出务工从业人数持续增加。全省农民工监测结果显示,三季度,陕西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同比增长5.6%,环比增长1.1%。
2、家庭经营性现金收入稳步增长
前三季度,农民家庭经营现金收入人均1850元,同比增加205元,增长12.5%。
第一产业人均现金收入1379元,同比增加142元,增长11.5%。一是国家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格,农副产品价格全面上升。二是全省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大棚蔬菜种植工程效果显现,增收效果明显。
第三产业现金收入为403元,同比增长18.9%,第三产业收入占家庭经营现金收入比重到21.8%,已成为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近年来我省各地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步伐加快,以及各级政府大力扶持第三产业与农民工自主创业,加之第三产业中批零贸易与饮食业进入门槛较低,利润稳定,吸引了大量农民发展第三产业。
3、财产性现金收入增长迅猛
前三季度,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为79元,同比增长29.7%。其中,租金收入贡献率达71%。大量外出务工人口流动,各地城关镇、城郊与大型工程周边农户出租房屋现象日益普遍,租金不断增长,出租房屋收入增多。
4、政策性收入略有下降
前三季度,农民人均政策性收入为 128元,同比下降4.6%。一是5.12地震灾区农村地区重建工作结束,各类救灾款发放完毕;二是部分市县退耕还林还草补贴已于2009年年底到期,2010年实施补贴标准减半;三是救济金、无偿扶贫或扶持款发放时间和标准不固定。政策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所占份额较小,对农民收入影响有限。
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支出3888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65元,同比增长13.6%。
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
前三季度,陕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15元,同比增长10.3%(见下表)。
前三季度城镇居民收入情况表
指 标
|
2010年
|
2009年
|
增加额(元)
|
增长%
|
占比%
|
家庭总收入
|
12804
|
11597
|
1210
|
10.4
|
100
|
#可支配收入
|
11815
|
10711
|
1104
|
10.3
|
|
㈠工资性收入
|
9081
|
8113
|
969
|
11.9
|
70.9
|
㈡经营净收入
|
435
|
440
|
-4
|
-1.0
|
3.4
|
㈢财产性收入
|
140
|
125
|
15
|
12.0
|
1.1
|
㈣转移性收入
|
3148
|
2919
|
230
|
7.9
|
24.6
|
1、工资性收入较快增长是城镇居民增收的主要原因
前三季度,陕西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9081元,同比增长11.9%。其中:工资及补贴收入8982元,增长12.3%。全省城镇居民家庭来自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为70.9%,是影响全省城镇居民收入增加的重要因素。2010年以来,省委省政府采取多项措施促进居民增收,在岗职工工资增加成为主基调。
影响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一是全省部分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的市县陆续兑现行政、事业单位在岗及离退休人员第二或第三步津补贴;二是伴随宏观经济改善、企业效益提升,企业职工工资、奖金和加班费明显增加;三是部分市县提高义务教育中小学教师岗位绩效工资标准等。
2、转移性收入稳步增加是城镇居民增收的重要补充
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3148元,同比增长7.9%。其中,养老金或离退休金收入2660元,增长11.1%;最低生活保障收入43元,增长8.0%。转移性收入占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的24.6%,是居民增收的重要补充。
影响城镇居民转移性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一是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标准连续六年稳步提高(平均较上年增长10%以上);二是自2010年7月起提高了全省最低工资标准;三是为了改善城市低收入家庭生活状况,各级政府不断扩大低保范围,提高低保人群的生活保障金,促使居民转移性收入稳步增长。
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两项占陕西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的95%以上,政策性增资是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动力来源。
3、财产性收入较快增长,经营净收入基本持平
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140元,增长12.0%。其中,出租房屋收入99元,同比增长13.8%,成为财产性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人均经营净收入435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两项收入绝对额不大,对居民收入增长影响有限。
前三季度,全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742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742元,增长9.3%(见下表)。
前三季度城镇居民支出情况表
指标
|
2010年
|
2009年
|
增加额 (元)
|
增长%
|
家庭总支出
|
11643
|
10602
|
1041
|
9.8
|
#消费性支出
|
8742
|
8001
|
742
|
9.3
|
一、食品
|
3244
|
2997
|
246
|
8.2
|
二、衣着
|
1011
|
881
|
130
|
14.7
|
三、居住
|
711
|
685
|
26
|
3.8
|
四、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
538
|
494
|
44
|
8.8
|
五、医疗保健
|
671
|
634
|
37
|
5.8
|
六、交通和通信
|
893
|
798
|
96
|
12.0
|
七、教育文化娱乐服务
|
1346
|
1185
|
161
|
13.6
|
八、其他商品和服务
|
329
|
327
|
1
|
0.4
|
三、市场物价有所上涨
(一)居民消费价格(CPI)持续上涨
今年以来,陕西物价水平呈现出高开高走的运行态势,与去年低位运行形成鲜明对比,尤其是进入三季度以来,由于受持续高温、洪水灾害、供需变化、基期因素等影响,达到年内最高水平。
1-9月,陕西居民消费价格(CPI)累计上涨3.4%,较去年同期涨幅扩大3.2个百分点。城市上涨3.1%,农村上涨4.2%。涉及调查的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呈现“五升三降”态势,其中食品价格累计上涨7.4%,烟酒及其用品上涨1.1%,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5.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1.2%,居住上涨3.1%;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交通和通信价格分别累计下降1.3%、0.1%、0.2%。
8月、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分别上涨4.7%和4.8%,为年内最高水平,其中8月份高出全国水平1.2个百分点。

主要特点:
1、食品价格上涨是CPI持续上涨的主要推手。1-9月,陕西食品价格全面上涨,且粮食、肉、菜等价格涨幅较大,是推动CPI持续上涨的最重要因素。食品类价格走势与CPI运行趋势基本同步,1-9月累计上涨7.4%,将CPI总指数上拉2.33个百分点,对CPI影响为68.5%。其中第三季度上涨幅度最大,8月份和9月份同比涨幅达10.4%。
2、去年第四季度价格恢复性上涨对今年CPI产生较大的翘尾影响。据测算,7月、8月是年内受翘尾影响最大的两个月,均为2.6个百分点,9月份翘尾影响有所减小,为1.8个百分点。由此可知,7、8、9月份新涨价因素分别为1.2、2.1、3.0个百分点。1-9月份,翘尾累计影响为1.8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为1.6个百分点。


3、中药材、黄金价格推动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1-9月份累计上涨5.5%,推动CPI上涨0.6个百分点,仅次于食品类。由于2009年年末甲流的蔓延,中药材、中成药、部分医疗器具及用品价格持续不断涨价,分别累计上涨 25.1%、6.4%、14.5%。黄金价格累计上涨13.1%,从环比来看,黄金价格除了在2月和7月出现小幅度下调外,其余月份均保持上涨态势。
4、居住类价格持续上涨。居住类价格1-9月份累计上涨3.1%,其中建房及装修材料、租房价格分别累计上涨2.2%、8.3%,水、液化气、煤价格分别上涨1.7%、5.9%、3.2%。居住类价格上涨的原因一是由于去年同期基期较低(2009年1-9月居住类价格累计下降0.5%);二是由于今年房地产市场对于建材类需求仍然比较旺盛;三是资源类价格上调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