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入11月以来,上海的空气质量8次污染超标。新民网记者袁蓉摄
新民网11月25日报道 进入11月以来,上海的空气质量8次污染超标,从空气污染指数看,今年11月是近5年来污染最严重的一次。正在市民为空气质量忧心忡忡之时,沪上知名“气象帝”——网友“花藤龙心”对空气质量的监测标准表示质疑,认为上海空气质量“被优良”14年。11月24日,市环境监测中心专家告诉记者,评价标准为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上海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系统有着严格规范的质量控制和保障体系,可真实客观反映本市空气质量状况。
疑问一:现有标准是否误导?
被网友誉为“气象帝”的上海网友“花藤龙心”近日发帖表示,由于缺测PM2.5颗粒,上海城市空气质量“被优良”14年。据其介绍,我国目前对空气质量监测主要是对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监测,也就是直径较大的颗粒;而对于与灰霾天气密切相关的PM2.5这种细粒子没有包含在内,这就使得空气优良状况与老百姓的实际感觉不相符合。
“花藤龙心”认为,按照现行的PM10监测标准,大部分情况下空气污染都不会超标,一旦超标则表示情况已经很严重了,这有误导老百姓之嫌。而如果按照PM2.5浓度监测标准,那超标的概率就大多了,“在上海,一年号称有80%以上天气达到优良,但是如果把PM2.5的算进去考虑,估计30%都不一定有。所以就上海地区来说,自1997年开始监测空气质量以来,空气质量‘被优良’长达14年”。由此,他建议修改监测指标,将PM2.5纳入标准。
然而,空气质量分析专家对此却并不赞同。专家称,现行的PM10监测浓度标准可以真实反映空气质量,PM10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10微米的颗粒物,这些颗粒物可以进入人体上呼吸道,与市民的呼吸系统疾病关系比较密切。另外,我国目前正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工地建设主要产生大颗粒污染物,PM10的标准是符合目前实际情况的。不过,随着工业升级,现在有粗颗粒和细颗粒并存的现象。对此,国家正在研究细颗粒污染物的监测标准(即PM2.5),上海环境监测中心也有关注细颗粒污染。
市环境监测中心专家称,目前公众反映的监测结果与感官存在差异主要源于,现行发布的日均值数据(是从前一天12时至当天11时的监测数据)与当前小时数据之间的时间差。为此,国家环保部正在要求各重点城市明年起对空气质量状况进行逐小时发布,以便更好地为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疑问二:为什么今年污染达到近5年极值?
11月以来,申城已出现8个污染日,其中13日的空气污染指数甚至达到了370重度污染,为申城近10年来同期最高值。对此,专家表示,从往年数据来看,11、12月的确为污染比较严重的年份,尤其是“立冬”节气过后,冷空气由内陆不断地输送至上海,带来降温和污染的空气。每年从深秋到次年初春,一直是上海全年污染最集中的季节,所以今年11月出现集中污染天气并非特例。根据数据显示,近十年来,每年11月份都出现过空气污染。而在2001年、2005年11月,都曾有高达12天的污染天数。
据监测中心专家介绍,11月8个污染日中有4天主要受北方沙尘影响,另外4天主要受气候等综合影响,比如世博后工地复工、秸秆焚烧等。与往年相比,今年11月上海空气质量变化出现了新的特点:沙尘影响发生时间早、持续时间长、污染程度重,空气质量集中持续超标、空气污染程度重。
(本文来源:新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