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找开发商建“胶囊”
而今,黄日新又有新打算,想推出“胶囊”租赁市场,推出第四代胶囊公寓———“胶囊”房。
5月12日,黄日新第三次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了专利申请。这次发明创造的名称为———“砖砌式小小间旅店单元间”。
最近,黄日新拿到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授予实用新型专利权通知书”,开始酝酿新想法:他出专利和技术,找开发商合作,建“胶囊”房。“我的梦想就是让居者有其房。”他说。
年度心得
北京的外来人员越来越多,政府不断出台公租房、廉租房政策,解决外来人员住房难问题。我做胶囊公寓,通过另一种理念和方式,目的也是让外来人员、城市弱势群体有地方住。 ——黄日新
面对面
花10万元学费想明白“叫好不叫座”
黄日新表示要退出租赁市场,认为开发商投资胶囊有利可图
对话人:黄日新
新京报:建胶囊公寓到现在,投入了多少钱?
黄日新:10万元,我和老伴两年的退休金。在六郎庄租房、建“胶囊”、又拆房,花了5万块。租石景山麻峪的房子做“胶囊”,改上下水,买不锈钢洗漱池、电磁炉、洗衣机这些设备,又花了5万块。
新京报:有没有想过收回这些投入?
黄日新:花出去的钱,都是干实事的,没想过再收回来。国家给我和老伴的退休金,现在就当我拿这10万元贡献国家了。
新京报:为什么说是贡献国家?
黄日新:北京的外来人员越来越多,政府不断出台公租房、廉租房政策,解决外来人员住房难问题。我做胶囊公寓,通过另一种理念和方式,目的也是让外来人员、城市弱势群体有地方住。
新京报:以后还会再投入吗?
黄日新:我老了,跑不动了,也拿不出更多钱了。但我有技术和专利,想找人合作。
新京报:胶囊公寓推出至今,租房的人不少,却没人和你合作,有没有想过胶囊公寓市场化不切实际?
黄日新:叫好不叫座是有原因的,这是我花10万元学费想明白的。开发商投资是做生意,做生意就要有利润,可建胶囊公寓出租无利可图,所以没人帮我实现推广胶囊公寓的梦想。现在我想明白了,要退出租赁市场。
新京报:说说关于“胶囊”房的构想。
黄日新:我构想的“胶囊”房是一栋6层砖砌或砖混结构的固定建筑物,每层14个“胶囊”。每个胶囊公寓是一间小型独立建筑物,面积在16至30平方米之间,有窗子和防盗门,有沙发床、空调、电脑桌椅、吊柜等设施,具有防火、防盗和隔音保温效果。另外还设有胶囊公寓区、生活必需辅助区和生活收费服务区,作为公共设施。
新京报:你觉得这样的房子会有市场、有人投资、有人买吗?
黄日新:中国人的传统理念是安居乐业,我始终坚信居者有其房。有钱住大房,钱少住小房。以现在的房价,普通工薪阶层想在北京买房几乎是不可能的。我算过了,“胶囊”房以每平方米7500元出售的话,建筑面积16平方米的“胶囊”,总房价为12万元,20年还贷,每月还贷款为660元,比租房的价格还低。
开发商建这样的房,有利可图。虽然空间小,但存在适合的购买人群,我是充满信心的。
大家问
防火防盗一开始就考虑过
石景山区一名街道办工作人员:胶囊公寓的初衷是好的,但作为政府基层工作人员,更担心群租所带来的安全和消防隐患,黄老是否考虑过?
黄日新:一开始做“胶囊”,我用的就是钢结构混凝土板,可防火,每个胶囊都装了450元的防盗门,为安全考虑。任何地方、任何形式的群租都有安全和消防隐患,这点不是我一个老人、不是胶囊公寓能解决的问题。如果相关部门有这方面的担忧,我希望能给我一个安全和消防方面的标准,只要有,我一定按规定执行。
想给闯北京的孩子一个居所
张琪(胶囊公寓租住者):在胶囊公寓住了一段时间,总觉得这是件不能长久、实现不了的事。黄大爷做这件事到底是图什么?
黄日新:我不想图名获利,只想让在北京闯世界的孩子们有一个居住的地方,能负担得起,也有独立空间。等你们工资多了,安稳下来,就可以离开胶囊公寓,寻找更舒适的住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