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碑林区人力资源市场内,招聘的广告很多却很少有人问津 本报记者 闫文青 摄
春节之后,“民工荒”不仅继续困扰东南沿海地区,还蔓延到西部省份,西安、成都等西部城市近期也出现了“民工荒”现象。对于一个劳动力过剩的国家,“民工荒”的出现意味着什么?二十余年来支持中国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是否正在枯竭?
针对以上问题,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教授吕随启、著名财经评论家水皮、陕西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裴成荣、西安市劳动局就业处处长王小杰。
“民工荒”是结构性用工荒农一代退休农二代不接班
记者:“民工荒”背景下,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一边是企业招不到人,一边是农民工找不到工作。请问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王小杰:我认为目前并不存在用工荒。“企业招不到人,农民工找不到工作”的现象是典型的结构性用工荒,说明劳动者技能与用工方要求不匹配。
水皮:结构性用工荒问题确实存在,尤其是当50多岁的农民工回到农村以后,在相对较好环境条件之下成长起来的“农二代”却不愿意从事那些很脏很重的工作。通俗地说,就是农一代退休了,而农二代不愿意接父辈们的班。
吕随启:结构性的用工荒说明招工的企业和农民工并没有在待遇方面达成一致,主要是企业给的待遇太低了。举一个通俗的例子,如果每个月只给县长1200元工资,在县长没有其他额外收入的前提下,也会出现县长荒。
“民工荒”蔓延背后是“民工权利荒”
记者:对于一个劳动力依然过剩的国家,“民工荒”由东部开始蔓延到西部,似乎让人有些难以理解。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
王小杰:主要有以下原因,其一,用工单位不重视农民工的待遇问题,无法满足其在城市生存的成本;其二,用人单位对农民工的关心程度不够,没有给他们营造一种归属感;其三,随着国家取消农业税以及诸多惠农政策的逐步推出,再加上农产品价格的逐渐提高,很多农民工已经不愿意外出打工了;其四,现在不少省市推出了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就业的政策,外出打工的人自然越来越少。
吕随启:这是一些大型企业的“西进”运动所导致。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富士康集团进军河南和四川,台湾纬创集团进入成都,这些大型企业纷纷向西部转移,主要是看中西部低廉的用工成本与相对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他们对用工的需求往往很大,动辄几千几万,西部民工完全可以在本地区找到工作。谁还会跑到东南沿海去打工?
水皮:“民工荒”实际上是“民工权利荒”,民工短缺实际上是权利和制度的短缺。政府应将“民工荒”作为完善劳动力市场的契机和动力,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农民工子女就学、职业技能教育等公共保障措施,只有让农民工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社会待遇,维护农民工的权利,才会从根本上解决“民工荒”问题。
陕企咋解决用工荒应鼓励“多吃窝边草”
记者:面对“民工荒”,各地应对各显神通,从车站游说,到派车去接,再到工资增长,企业想尽一切办法来招人。对于西部尤其是陕西企业来说,如何进行应对,从而促进本地经济的增长?
裴成荣:西部大开发进入第二个十年,西部经济将呈现加速发展之势。陕西的企业如何避免出现这种现象呢?当然,企业提高用工待遇是重要的措施之一,但仅凭提高用工工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毕竟,用工单位的能力比较有限,也需要政府在解决农民工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进行政策支持。
王小杰:对于陕西当地的企业来说,现在要做的就是想尽办法来吸引当地的劳动力。其实,陕西农民工有一个特点是一般不愿意出远门,“老婆孩子热炕头”,喜欢在离家近的城市打工。农民工离家近也可以减少生活成本,因此,建议咱们陕西企业尽量用当地的农民工为当地企业创造价值,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俗话说“兔子不吃窝边草”,然而,在招收农民工这个关键环节上“兔子应该吃窝边草”,还要多吃“窝边草”。这也符合政府所倡导的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相关新闻:短暂“民工荒”常态“民工弱”
中国“人口红利”正在远去倒逼企业开始转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