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日报讯(通讯员 魏玮 李雅楠)盛夏时节,碑林大地生机勃发。一股调研走访、倾听心声的热潮正在碑林涌动。
时光倒移,定格在今年年初。面对区县间激烈的竞争态势,面对土地资源严重匮乏的现状,面对经济结构单一化的不利因素,碑林区决策者们站在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审时度势发出动员令:开展以“优环境、强服务、提效能、建五宜”为主题的环境提升年活动。让服务变成生产力和竞争力,让服务成为推动辖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号令一出,碑林区所有区级领导身体力行,为全区做了表率。他们深入辖区党政机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工厂企业、商务楼宇等单位,以务实的作风、谦虚的态度,倾听最真实的建议和呼声。
【凝共识——
“我们想听到你们最真实的想法和意见”】
“善弈者谋势”!闭门造车没有结果,孤军奋战更是没有出路。只有充分调动驻地单位积极性与无穷力量,才能实现碑林又一次跨越与发展。
7月12日,由区级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带队,多部门组成的调研组开始了为期一周的大走访活动。每到一地,他们都强调“要倾听真实的声音,恳请各单位少唱赞歌,多提意见,督促、支持区委、区政府改进工作”。
“上下同欲者胜”!调研中,驻地单位纷纷表示作为商贸大区,在激烈的竞争中开展“环境提升年活动”,是提升碑林软实力和竞争力的正确抉择,是突破自我、服务驻地单位、做大做强碑林的有效途径。碑林区提出在巩固提升传统服务业基础上,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更是符合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务实之举。他们为工作、生活在碑林而感到自豪和骄傲,同时,也将尽自己最大努力为碑林的建设贡献力量。
心与心更近了,情与情更浓了。共驻共建、共兴共荣成为碑林区与各驻地单位的共识,更成为他们今后奋斗的目标。
【整资源——
“科教优势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
碑林区拥有17所大专院校、47家科研院所、70余家科研机构,各级各类学校、社会培训机构200多所。令人羡慕的人才储备和科技土壤,让碑林有了发挥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雄厚基础,更让碑林在西安加快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以及统筹科技资源改革中有责任、有条件有所作为。
调研走访的第一天,碑林区委书记史晓红、副书记刘伯雅第一站就来到了全国著名高校——西安交通大学。
“这些年,碑林区的发展有目共睹。希望区委、区政府今后能继续为我们牵线搭桥,让科研成果更好的就地开花,真正使辖区的科研实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委耿剑平开门见山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之后的几天,如何将教育、科技与辖区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也成为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科技大学等高校共同探讨的话题。白天调研,晚上讨论。一周活动结束后,一份碑林区加快建设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报告也成形出炉。
根据调研情况,碑林区将进一步搞好产学研对接工作,一方面加快拓展创意产业,通过接纳更多高校学生在陕西动漫基地——碑林动漫产业平台进行实训、就业和创业,实现学校、企业、政府的三赢;另一方面,充分利用雁塔路IT产业一条街的知名度,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开展合作研究、新产品试制等项目,走出一条中心城区依靠科技推动发展的新路子。
【解困难——
“我们是一家人,有什么建议和困难尽管说”】
思路,在调研中不断理清;感情,在走访中不断加深。
一周梳理出来的意见、建议,摆上了碑林区各单位、部门的议事日程。一系列事关辖区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正逐步得以解决。
在西安铁路信号厂,碑林区委书记史晓红得知该企业在土地使用税发面遇到的困难后,当即指示随行相关部门积极协调加以解决。
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调研时,区人大主任张西城听到教职员工日常生活买菜不方便的情况后,即可表示将积极与市区有关部门协调,尽快研究解决,方便教职员工。
东大街综合改造是全市人民关注的重点项目。区长董劲威亲临施工现场,详细了解东大街拆迁、安置及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出要加快与国内外知名企业运营商洽谈协商,为建成后的东门商贸中心寻找理想安置出路。
区政协主席范文珍深入陕西省人民医院,认真听取了省医院党委书记吴新安提出的路旁树苗栽植过密,树木没有足够生长空间造成资源浪费,以及进一步加强社会秩序管理等意见,明确表态责成有关部门认真研究,予以改进。
在万达广场,区委常委、区政府常务副区长左长民听到广场总经理王延诉说电缆被挖断却无法立案的困难后,现场办公,立即安排区纪委、区监察局着手调查协调解决。
实实在在的做法、踏踏实实的作风,必将收获扎扎实实的成效。我们有理由相信,碑林区这艘巨轮将继续乘风破浪,驶向更加辉煌的彼岸。(2010年7月20日《西安日报》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