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就当娱乐新闻看吧
与大多数孩子不得不将大量嬉戏时间花在英语班、舞蹈班、奥数班等各种各样的特长相比,黄艺博的爱好可谓另类。也不知道那些上班就忙着上网、聊天、偷菜、炒股、吃早点的政府官员有没有时间看《新闻联播》,黄艺博从两岁就开始看了,并且一看就喜欢上了。在他眼里,《新闻联播》比动画片热闹,《人民日报》比漫画书有意思!要“中华民族之复兴,续写汉唐之盛事”是何等的气魄,曾几何时树立远大目标是我们对孩子的殷切期望。可是万事都该有度,理想和现实是有距离的,如果历史的重担要压在一个初一孩子的身上是多么荒唐。这似乎也暗示了如今教育的缺憾。
我并不想苛责孩子,毕竟童年时我们都有过美丽的梦想,可是那些将孩子们的理想无限放大并借机炒作,别有用心的人应该得到谴责,导向的失误会葬送良种佳苗,仲永就是例子。我也不愿意给孩子扣上个爱慕虚荣的大帽子,因为这不是他的错。当今的社会这样那样的“神童”层出不穷,也许有智力进化的原因,也许有媒体快速传播的原因,可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当今娱乐文化导向下的快速成名热。财富和名气得到应该只有智慧和美德才能得到的尊敬和钦佩,对前者的狂热追求造成了全社会的道德失衡这才是关键所在。所以,这则新闻,大家也就权当娱乐新闻看吧。
任超文
最该反思的到底是谁
大家津津乐道的,不是黄艺博的文采和爱心,而是他从小就对时事政治表现出的浓厚兴趣。这种在一般人看来不太符合一个孩童成长规律的兴趣,成了网友肆意调侃的对象。但有多少人关心,这种调侃和恶搞,是否是一个十来岁的孩童所能承受的?老实说,黄艺博错了吗?他没做错什么。他只是如大多数孩子那样,对一些东西还怀有纯真的信仰。只不过,有的孩子信仰里多了一些童话的色彩,而他多了些现实情怀。但我们不能仅仅因为自己被现实撞得身心俱疲,以至于对一些东西失去了信任,就将这种情绪转嫁到一个孩子身上。
仔细看这场喧嚣的微博狂欢,还会发现一些耐人寻味的地方。其实,搜索一下就能发现,媒体对黄艺博的报道,早在2009年就出现过。今年3月,关于他两岁开始看《新闻联播》的报道,也出现在当地报纸上,但那之后,这个孩子依旧在互联网上默默无闻。直到几天前,有人在微博上贴出了他的故事,他就突然火了。说不清,这背后到底是微博的力量,还是有推手炒作的结果。但如果将炒作建立在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身上,这怎么说也算不上道德。
热闹了几天,主人公自己和他的父母还一直沉默着。我们无法揣测,他们看到网上铺天盖地的嘲讽,会有怎样的心情。但平静的生活被人有些“恶意”地打破了,这对于大多数人都很难接受。同样因为这种沉默,我们对黄艺博的真实成长经历,也还一无所知。或许,在真相还没有大白之前,对一个孩子所表现出的与年龄不相称的成熟,抑或是普通人无法理解的早熟,你可以表达一种善意的担忧。但如果认为这孩子是被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所扭曲,于是嘲讽他的成长环境,进而嘲讽这孩子本人,那这种嘲讽对孩子造成的伤害,与这些人以为的教育伤害,又有什么区别?想想这几天里,成人社会对一个孩子做了什么,我们就能明白,最该反思和被纠正的到底是谁。
郭钦
提醒
别把父母意志强加给孩子
应该说,黄艺博的家长具有极强的从政意识,说好听点是拥有“政治智慧”,说难听点是“官本位思想”很严重。以至于把孩子的一些爱心行动,进行上纲上线,提炼到了“关注民生”的认识高度。试问,黄艺博2岁起就开始看《新闻联播》,如此关注“国家大事”、“忧国忧民”之举,如果不是在家长的刻意诱导下,有哪一个孩子做得到呢?即便是做到了,又能从中读懂什么呢?大不了也只是孩子毫无意识的一种娱乐方式罢了。
黄艺博的家长说,面对黄艺博许多令他感到吃惊的“天性”,他更想做的,是提供合适的“土壤”。但在笔者看来,这种“土壤”,非但不适应黄艺博健康成长,反而会扼杀孩子的美好天性。
汪昌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