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敬伟
据报道,发改委价格司近日召集了雅培、多美滋、惠氏、雀巢、美赞臣、澳优等生产商开会,了解乳品进口、数量、价格、生产等情况。国产奶粉生产商暂时未收到约谈通知。“洋奶粉”企业联系人确认约谈,表示是“例行工作”。
在对这拨洋奶粉企业进行价格约谈之前,发改委已经对日化企业、酒类厂家等下游企业进行了价格约谈,还对大型煤炭企业等上游企业进行了沟通约谈。可见,约谈已经成为控制物价、遏制通胀的常态手段。
客观言,公众起初对发改委的约谈并不看好,甚至有人认为这不过是走过场。但事实是,散布涨价信息的联合利华被罚款200万元,被约谈的康师傅同时被警告不能乱涨价。结果是,联合利华表示尊重中国国情,平静地接受了处罚;康师傅也承诺不涨价。
而且,从被约谈的洋奶粉企业纷纷否认涨价来看,价格约谈并非孱弱的形式主义,而是发挥了以柔克刚的监管效应。通胀忧虑之下,国计民生、企业经营同此凉热。简言之,行政指导部门、资本和公众,组成了市场利益共同体,属于利益攸关的共生共赢关系。这是发改委对企业进行价格约谈的基础。
当然,由于国计的公共性和民生的社会性,权力和民众更具有天然的博弈合力,期望企业能够有抵御通胀的耐受力和表现出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价格约谈,是好言相劝,也是谈判博弈。劝的是企业隐忍,不必跟风涨价;当然也会倾听企业的呼声,理解企业的难处。目的是达成共识,共同应对市场挑战。因此,与其说约谈是一场权力对资本的双边协商,还不如说是利益攸关方博弈的“三国演义”。
在蕴含深意的约谈模式里,权力附带民意的一方,是以平等而且善意的方式释放自己的善意和诉求。企业如果强而为之,睥睨价格约谈的模式,价格约谈的“柔性诉求”就会转变为“刚性处罚”——— 联合利华就是“拎不清”的典型。
值得一提的是,价格约谈并非以柔克刚的权力强逼或民意倒逼企业就范,而是作为市场主体的资本应该表现得“范儿”一点。无论四大日化品牌还是洋奶粉、康师傅乃至煤炭企业,他们在市场竞争中都处于主导的强势地位。因此,在通胀的市场压力下,他们的利润只是盈得少而已;即使出现了盘亏,也只是暂时的。从长期的市场趋势看,他们的利润依然客观。但是作为市场终端的消费者就不一样了,他们无奈承受着来自市场的通胀合力,政府不给他们减压,其超负荷的压力就会通过非理性的途径爆发出来,影响社会和谐和稳定。
因此,价格约谈是一种意味深长的中国式监管,充满着中庸、辩证的政治经济学智慧。被约谈的各类洋企业深耕中国市场多年,应当晓得这种智慧的刚柔兼济性。身体力行地恪守不涨价承诺吧,这样会赢得中国市场的尊重。机会主义的阳奉阴违,遭遇的将是刚性处罚和社会谴责,导致法治和道德的双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