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永略
5月20日上午,山东宁津县宁津宾馆,一辆帕萨特警车前引,两辆大客车鱼贯而出。透过宽大的客车车窗,100多张年轻的脸庞写满青春。这群还没毕业的大学生,没想到与企业的供需见面会得到警车开路、管吃管住的“优待”。局外人更不会想到,如果他们到企业就职,还会纳入宁津事业编制,每月领取企业、财政双份工资。五年后,如果不愿在企业就职,可安排进机关事业单位。如此“双薪双管双用”的人才引进机制引起诸多争议。
为了使企业吸引到人才,宁津县可谓是煞费苦心,使出了“双薪双管双用”的事业编制来作为卖点。此招现在看来也确实管用,本来引进计划是30人,到后来发展到了165人。
政府想办法为企业招揽人才,这当然是没有什么可争议的,而此事之所以引起争议,就是政府拿着纳税人的钱,去为企业招揽人才。且不说这会带来多少灰色招聘,就算能做得比事业单位还公开公平,不会残留“萝卜招聘”的后遗症,最后招到的也很可能不是企业需要的人才,而是一班等着五年后安排进机关的、天然带着机关“庸”“懒”症的“油条”。报道也说,很多学生就是冲着“事业编制”而去的。有学生说:“事业编制的身份,就意味着铁饭碗,以后养老、医疗也有保障。就是月薪三四千元的工作,我觉得也没有事业编制重要。”
应聘者大多是冲着政府的 “铁饭碗”去的,而不是冲着企业去的,这样,宁津提出的“双薪双管双用”,在几年后会不会就成了“单薪单管单用”?到时,事业单位因此而膨胀起来,而企业一样解决不了缺少人才的局面,这样的求贤方法,结果就是导致机关“胀死”,而企业继续“饥饿”。
这些年,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招揽到人才和留住人才,可谓是怪招频出,有地方以“别墅保障房”招揽人才;有地方推出向富豪发放经济适用房住房补贴等最后都可能被批评或进行修正的政策。但遗憾的是,很少有官员为这些错误买单,而为这些错误买单的,最后依然是纳税人,这才是此类事件的悲哀之处。 (相关报道见A14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