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民居住环境日益改善。(摄于曲江南湖) 记者 王幼健 摄
孙清云:西安市长期坚持的古城保护,使周秦汉唐的都城遗址有一百多平方公里得以整体保存,为恢复大唐盛景、长安形胜提供了物质和空间基础。如今,西安打破千城一面的城市发展格局,秉持承古开新的城市精神,正探索出一条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老城和新城各展风采、人文资源和生态资源相互依托的特色之路。
西安世园会开幕近两月,已接待300多万中外游人。以举办世园会为契机,西安市的发展前景清晰浮现。老城新城各展风采,组团式田园都市呼之欲出。
记者在采访时被告知,西安与其他城市一样,经历过几个主要发展阶段。一是以工厂、企业为中心的城市化,形成了庞大的工厂区及其福利区;二是以开发区、工业园为中心的城市化,形成了以GDP为导向的产业链下的农民工聚集区和新城区。世纪之交时,以曲江、浐灞生态区建设为标志,西安开始主动探索“华夏故都、山水之城”的文化定位。
中国唐史研究会副会长杜文玉说,西安地处秦岭与渭河之间的坡地,是历史上周秦汉唐的故都,也是东方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但历史上大修宫殿和陵墓的风气曾让其渐失“天府”美誉。如今,西部大开发的生态建设,不仅让黄土高原发生了“绿色革命”,西安周围的河流、水系的质量与生态环境也发生很大改善,追梦长安的人们渐渐体会到了李白、杜甫、司马长卷的故都风韵。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和红星长期致力于城市规划研究与实践,他说,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特点,西安近年来找到了自己的发展之路,目前正努力打造自己的个性。譬如,现在西安的曲江新区基本上是按照唐风来建设的,以“八水进长安”为标志的城市水系建设初具规模,世园会无疑会成为西安新的人文景观,为故都的山水风貌锦上添花。
按照规划,世园会结束后,庞大的园艺展区将分成三部分:长安塔和广运门等地标性建筑和艺术品会留下,成为新的城市景观和这一代人的文化遗产;一部分做成1000亩左右的创意产业园区,规划建设中小体量的有特色的楼群,从建筑到产品都是创意产业园;另外一部分做成主题公园,前期生态改造会在往后慢慢地得到回报。
一个城市就是一个生命体,要保证其可持续的生命力,除了需要人文精神、城市水系等珍贵资源外,无疑就是宜居的“城市绿肺”建设。缘此,西安市近些年在进行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公益林建设等国家生态建设工程的同时,还实施了“大绿工程”,走生态园林城市发展之路。
西安市林业局局长张雄斌说,始于2003年的“大绿工程”,按照秦岭北坡、平原、城市、渭河北林带的格局,仅一期就完成绿化面积60万亩,让西安拥有了万亩都市森林、8条河流有了防护林带,也让汉宣帝杜陵、汉长安城等遗址拥有了绿色屏障。
2009年国务院批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把西安建设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战略目标,为展现这座华夏故都的现代生态魅力提供了新动力。如今,一百多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已在西安“排兵布阵”,刚刚宣布的将西安咸阳两大千年故都连为一体的新区建设,确定了西安的组团式田园都市定位,西安将拥有更多的生态和人文空间。
张雄斌说,大城市需要大的跨河望山的大规划,西咸新区的田园都市定位,给大西安的“绿肺”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今,大绿工程第三期去年已开始实施,预计5年时间内将因地制宜建设生态林(含景观林)12.8万亩,经济林10万亩。到2015年时,西安市的森林覆盖率将达到48%, 这会让“华夏故都、山水之城”的新名片更抢眼。
西安市委书记孙清云说,西安市长期坚持的古城保护,使周秦汉唐的都城遗址有一百多平方公里得以整体保存,为恢复大唐盛景、长安形胜提供了物质和空间基础。如今,西安打破千城一面的城市发展格局,秉持承古开新的城市精神,正探索出一条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老城和新城各展风采、人文资源和生态资源相互依托的特色之路。
新华社记者李勇 冯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