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至9日,1949年以来首次以中央名义召开的最高规格水利工作会议召开。会议要求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并动员全社会掀起大兴水利的热潮。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局面。
水利建设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公益性,主要靠政府财政投资,未来10年的水利建设总投资将达到4万亿元。然而,要“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局面”,在增加投入的同时,管好用好水利建设资金最为关键。
首先要严把立项审批关。水利建设投资很可能成为地方相关部门“争取”的重点,因而,可能会有部分地方部门和单位急功近利,为了赶时间、争项目,调查论证肤浅,盲目立项,甚至弄虚作假,数据失真。一旦上级批准计划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就会造成国家投资的严重浪费。
水利建设容不得半点虚假。特别像江河堤防、水库堤坝等水利设施建设,事关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不容有失,因此有必要严把立项审批关。一种最科学最合理的办法就是,在审批地方上报的水利建设项目时,必须委派社会中介机构亲自到现场调查审核,掌握“真凭实据”,然而再确定具体投资额度。这样可以杜绝“影子工程”。
其次要实行跟踪问效。有些地方对水利建设这个“百年大计”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管理方式方法也过于简单。特别是对拨下去的专款“专”得如何,工程修得怎么样,是否挪作他用,关心甚少,以至于出现“半拉子工程”甚至“豆腐渣工程”,导致水利设施年年修、年年毁的让人心痛的局面。财政在拨出专款之前,必须认真检查一下历年成灾的原因,灾情的大小,还有必要请水利专家提出具体的根治方法;拨款之后,追究一下专款“专”得如何,效果怎样。如此环环相扣,于国于民都有利。
此外,还必须定期“晒晒账本”,切实加强财政财务监管,真正把钱用在刀刃上。(蔡红东 财政工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