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好看、有趣、画面简洁、读者看得懂、又能表现新闻’的图片”
美国新闻媒体视觉设计协会认为好的图片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A让读者身临其境;
B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
C不寻常的视觉和角度;
D图片反映事件的决定性瞬间;
E图片能讲故事。
根据这些特点,从专业层面对新闻摄影作品的标准归纳为“好看、有趣、画面简洁、读者看得懂、又能表现新闻”;这不仅仅是摄影语言体系的语法确立与传承,更重要的是要全方位的理解和研究新闻与新闻图片的内涵与外延,也是摄影专业人士职业操守与文本规范,是必须的。
“好看”所指的是摄影语言的运用,它包括构图,光线,色彩,影调,质感,这些因素是摄影的主要视觉表现方式;也构成了图片的技术指标(靠器材和摄影者操控器材的能力来实现),主要强调图片本身的技术标准,注重影像自身的影响力,使影像更专业。
“有趣”主要是指趣味性和耐读性;
“画面简洁”突出主体,增强图片的表现力;
“读者看得懂”“又能表现新闻”是新闻图片的出发点和归宿。
这样,就是要全方位的理解和研究新闻与新闻图片的规律,走职业化、专业化道路,给编辑记者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使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将自己的创造力体现在版面上,使得华商的图片新闻从低层次的循环,向高层次飞跃,实现新闻品质的转型与升级。
二、操作原则:拼“速度”、讲“风度”、守“信度”、攀“高度”
1、挖掘“独家”延续速度
几年前,每次突发性事件发生后,华商的记者总是跑在第一现场,而今,却要么同时赶到,要么晚于别人。究其原因,不是我们速度慢了,而是人家也学会了“抢新闻”。因此,我们不能放弃速度,通过“日常新闻”、“跑街图片”、“图片故事”等挖掘独家新闻和独家新闻点、独家事件细节来延续速度。
对于摄影记者来说,尽快的赶赴现场是最重要,他不同于文字,可以追访求证,只要手指一动纵然有回天之力也改变不了已凝固了的瞬间,因此,我们除了提高记者奔赴现场的绝对速度外,还对记者按“口”线采写新闻,无线索时在城市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跑街,如有突发事件发生,记者就近迅速到达第一现场。
2、守信度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摄影最感人的东西是照片里人物的真情,这是新闻照片的灵魂。遗憾的是,现在很多新闻图片都难以达到罗伯特.卡帕、亨利.布列松的精彩程度,在“决定性瞬间”理论的影响下,最有影响的经典作品绝大部分是现场抓拍的,那些感人的真情,人物大特写百分之百都是抓拍的,其实无论是摆拍还是抓拍,用新闻学原理题材要真实、客观为前提,一切都迎刃而解。
2008年12月1日晚,月亮和金星、木星同时出现在夜空中,远看犹如一张笑脸。当西安能清晰的看到此现象时月亮已快落山了,此时有人主张找一两人拿着数码卡片机或手机对着月亮拍照,作为新闻图片的前景,这样既省时,照片又好看,但记者坚持没这样做,而是奔忙于含光门与东大街之间,最后抓拍到了所要的图片。
第二天图片见报后,引起了大家的讨论,议题的焦点在于能摆和不能摆,其实在有限的时间内,该新闻照片前景的“摆”与“抓”都不能影响该图片的真实性,就像《乌干达干旱的恶果》(迈克·威尔斯[英]摄)、《夫妻戏班》(李亚隆摄)这两张图片,丝毫没有影响新闻照片的可靠性、可读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