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需求已成燃眉之急
中国城市贫困人口约有5000万人,而且这个数字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昨天下午,中国社科院发布2011年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4——聚焦民生》(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这一测算结果。
报告指出,根据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截至2009
年底的中国城镇人口数为62186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75元。从国家统计局、民政部和一些地方政府开展的调研情况看,城市贫困人口比例在7.5%-8.7%之间。以8%的比例采用比例法计算,目前中国城镇贫困人口大约为5000万人,是目前低保标准和受保人数的2倍左右。
报告指出,到2009年我国城市中等收入阶层规模已达2.3亿人,占城市人口的37%左右。到2019年,城市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可能首次超过城市中低收入阶层的比重。“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形”社会结构将首次出现。
报告预测,从2010年到2025年中国城市中等收入阶层规模将以每年2.3%的速度扩大,到2020年将接近47%左右,在2023年前后可能要突破50%。
寻因
物价上涨、社保不力……越来越多城市人陷入相对贫困
报告说,城市贫困人口自20世纪90年代后就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到20世纪末,城市产业的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体制的改革又引发了许多新的经济和社会矛盾。物价的不断上涨、社会保障措施的不力、房价的频频攀升、就业形势的严峻、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使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口陷入相对贫困(指温饱问题虽已得到基本解决,但生活水平仍低于社会公认的基本生活水平)之中。
未来20年,每年还将有1000多万农村人口迁到城镇,解决城市民生需求已成燃眉之急。
恶性循环致贫困“世袭”
专家说:“贫困群体不仅经济贫困,知识、素质也贫困。”据调查,享受城市低保的家庭中,大部分适龄子女只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其原因主要在于教育费用过高。如果没有高学历,贫困家庭的子女通常在低学历和低技能的情况下进入就业市场,他们竞争力弱,收入水平低,抗风险能力差,反哺父辈的希望也较小,从而更容易形成“低学历、低技能—低就业—低收入—低学历、低技能”的贫困恶性循环。
分析
流动人口的困境加剧贫困发生
报告指出,城市相对贫困发生率在逐年升高,尤其随着中国常住城市流动人口的增加,流动人口在医疗、子女教育、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困境将加剧城市贫困的发生。而贫困家庭的儿童学业失败、心理失衡和行为失范等方面的问题也普遍存在。城市贫困人口的规模扩张及问题的复杂化,已成为影响城市稳定的一大隐忧。
记者注意到,近两年社会上时有一些冲突事件发生,这其中就有城市贫困人口这一群体,他们有的讨薪未果,有的因拆迁等不满。
应对
提收入促就业摆脱贫困
报告指出了减少贫困人口的一些对策:
1.建立一套城市贫困标准的监测指标体系及贫困线的测算方法。准确掌握失业率和贫困群体的动态,确保贫困标准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相适应。
2.发展城市经济,合理推动城镇化进程。
3.改革收入分配机制,增加城市贫困人口收入。
4.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低保覆盖面。
5.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打破城市贫困家庭人力资本的恶性循环,促进就业。
6.多渠道地治理和遏制贫困,为民间资本进入城市贫困治理创造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