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处停产整改的小金矿
国际金价飙升至历史高点,本报记者探访“中国金都”
金价涨了,矿工收入依旧 炒金发了,果农谨慎跟风
晚报特派见习记者 王煜 山东招远摄影报道
山东烟台下属的县级市招远,是全国产金第一大县,黄金年总产量占全国的1/7,已探明储量占全国的1/8。去年以来,黄金价格持续强劲上涨,尤其近期受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下降的影响,其价格更冲上每盎司1800美元的历史高点。这对招远这个 “黄金之都”的当地人而言,意味着什么?本报记者实地探访发现,黄金价格的暴涨对处于产业链最底层的矿工而言,并没有什么影响,而受益最多的还是投资黄金的人群。
跟往常一样,矿上没安排加班
招远地处胶东低山丘陵地带,境内山区和丘陵面积占70%以上。在起伏连绵的山峦中,蕴藏着丰富的金矿资源,自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开始,其黄金开采便形成一定规模。 2002年,招远被中国黄金协会命名为 “中国金都”。据招远市黄金工业管理局提供的数据,目前全市境内从事各类黄金工业的人员有3万余人,其中在采矿这一环节约有2万人。
近日,记者来到招远阜山镇的九曲蒋家村,从山坡上就能远远地看到村口牌坊上写着的“中国黄金第一村”几个大字,这同样是中国黄金协会授予的称号;同在2007年底,阜山镇也获得了“中国黄金第一镇”的美誉。
记者到那里已经是下午2点左右,在九曲蒋家村南大洼矿区3号井的生活区,碰到了正在屋外洗脸的矿工李师傅。他刚刚从矿井下班回来,两鬓还带着汗水一次次蒸发留下的盐痕。他说,最近还是跟往常一样上班,矿上并没有加班生产。不仅是他所在的这个矿井,矿区里其他矿井的工友也都说工作量和平时一样,正常一个班在井里待8小时左右。
“加班就是看自己愿意,多干点就多挣点,没人会多布置工作量。 ”李师傅今年51岁,是湖北丹江口人,去年5月来到这个矿上打工。他知道黄金价格一直在涨,但对他来说,在同样的地方,挖一车矿石给的工钱一年多来都是一样的,没有变过。按他现在工作的这个六七百米深的巷道,挖一车1.5吨的矿石,工钱是14元;如果是更深的地形更复杂的巷道,每车的工钱能多上两三元。一个班下来大概能挖12到13车。李师傅说,因为矿上人太多,整个矿区约有1000人,工地没法给矿工解决吃饭问题,他们都是到村子里买米买菜自己做。 “现在物价高,我一个人一天也得花30多元吃饭。”他感叹道。
“黄金涨价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涨工资?大家都在提,但说实在的不抱什么希望,矿上能按时把工资发给我们就好了。 ”李师傅说,本来工资是按月结算的,但矿上常常两三个月的工资拖到一起发。他之前在附近龙口市的金矿打工时,过年过节老板还发些东西,现在到这里也没有了。
“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下降了,金价肯定哗哗地涨。”来自东北的王师傅插话说,他是从广播里听到这个消息的。“不过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挖矿的活儿反正就在这儿,你想干就去干;你不去,自然有别人愿意来,人还不少。老板没有涨工资的动力啊。 ”
他的东北老乡,来自吉林通化的娄云峰也许能证实他的话。 23岁的娄云峰在阜山镇西邻的玲珑镇上的一个金矿打工,玲珑金矿田因储量丰富,素有“亚洲第一金矿”之称。他几年前考上长春的一所大学,学体育专业,但“学得没意思”,念了一年就没再读下去。今年初跟着爸妈一起来了金矿,和他们一起来的还有同乡二十来人。到金矿半年了,娄云峰感觉不错:“干一个班回来就睡觉,我身体结实,没问题,工资也还可以。”他说,父亲现在是他的工友,母亲给爷俩做饭洗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