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7日早上9点钟,雁塔区民政局,很多人挤在离婚登记室门口等待登记本报资料照片记者李晖摄
当婚姻面对拆迁,又或者,当利益纠结于情感,会结出怎样的果实?
今年3月的一天,雁塔区民政局前离婚的人排起了长队,他们相互间热情地打着招呼,能看出很多都是熟人,虽然拿着离婚的手续,但几乎每个人脸上都挂着灿烂的笑容。不明白?那么试着从《西安市雁塔区城中村改造拆迁安置办法》上找一找其中的端倪: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搬迁的被搬迁人,按户一次性给予3000元至10000元奖励、拆迁人应付给被拆迁人搬家补助费,住宅用户每户1000元……
据雁塔区民政局统计,2004年至2009年,全区每年登记离婚不到1500对,从去年开始,离婚率突然猛增,2010年为3300对。民政人员说,不排除与拆迁有关。
然而,当另有所图的结婚、离婚面对着突然而至的金钱,就有了些假戏真做,也有了反目成仇、各奔东西的叹息。
>>为拆迁补偿急着找个儿媳妇
2010年,城南某村拆迁在即。房屋补偿方案为,村民每人分住宅面积70平方米,经营用房30平方米,户籍确认以2010年6月20日登记在册为准。
老张的儿子25岁,为了在拆迁中多得一些补偿,老两口四处托人介绍对象,催促儿子赶紧结婚。去年4月,经媒人介绍,儿子与认识了仅俩月的女孩小王“闪婚”。老两口大摆筵席,赶在6月20日前给儿媳上了户口。
然而,一家人有苦难言。不到半年,两人协议离婚。离婚协议中写明“双方各自财产归各自所有”。随后,小王起诉,要求分得自己名下70平方米的拆迁房和30平方米的经营用房。拿到诉状,老张一家傻眼了,媳妇没有了,儿子的病还没好,如今,房子又要没有了,人财两空啊。
>>妻子将“上门”老公赶出家门
原籍渭南的冯某生于1965年,一直单身。2006年,冯某到西安打工。同年,经人介绍,冯与未央区某村的离异妇女江某结识。虽然江有儿子,但冯某很珍惜这段感情,对江疼爱有加,对她的儿子视同己出。2008年,二人结婚,冯某的户口也迁入该村。一年后,两人用积蓄给家里盖了房子。
随着城市改造,村子被拆迁了。此后的事,让冯某始料不及。他说,自己并非户主,应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拆迁安置费、过渡费全由妻子掌握,他甚至连自己该分多少都不知道。但让他难以接受的是,拆迁后,妻子对他的态度急转直下。按冯的描述,妻子和其儿子、儿媳对他随意打骂,最严重时,几个人甚至合起来用棍棒打他。他说,为了赶他出门,妻子向法院起诉要求离婚。
冯某很疑惑,是因为有钱后,妻子嫌弃他了,还是结婚前妻子就预见到了拆迁,为了多分房才招他上门的?
>>“拆迁了,找不见老伴了”
快三个月了,年过七旬的李大爷没能见到老伴。“拆迁了,有钱了,是不是就变了啊?”独自坐在西郊的家中,老人不住地感慨。
1987年左右,李大爷的妻子因病去世。数年后,他和过世妻子的表妹开始一起生活,表妹是长安区人,那时,她也已离婚数载,小李大爷7岁。“没办啥仪式,也没领结婚证”,李大爷说,自己曾想着领个证,但老伴说,“都是亲戚,没事”。李大爷说,他们老两口住在西郊,他和老伴关系“很融洽”。
十多年过去了。今年,老伴因为治病花费的事与李大爷闹了些别扭,搬到女儿家住。也就是在这段时间,老伴所在的村子要拆迁,她的子女对李大爷说,照张相,补张结婚证吧,这样可以多分些钱和房子。李大爷觉得不是坏事,同意了。钱是多补了,不算开发商预支的几万块,他和老伴一起还分了20多万,房子也分了200多平方米。
房子暂时还没安置,但钱老伴领到了。可此后,李大爷就再没见到老伴,“打电话不接,去找她,单元楼有门禁,也不开。治病花钱的事,也不是啥大矛盾”,李大爷说自己想了很久,都不明白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现在的局面,但他肯定,一定与拆迁后经济的变化有关。
“唉,现在就是想叫她回来,好好过日子,老了,就是要有个伴呢”,李大爷叹了口气。
专家经
济变化引发家庭动荡
不论是排队离婚,还是文中所提到的老张、李大爷们,由于拆迁,他们的家庭关系都出现了根本性的改变。
“按人头补偿就假结婚,按户补偿就假离婚分户,反正就是想办法钻政策空子,领个结婚证、离婚证又花不了几个钱”,西安某村村民赵师傅说。
省社科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杨红娟说,巨额的拆迁补偿是突然而至的,在其他方面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这种经济上的变化会因其他方面不匹配而导致失衡,甚至引发家庭关系动荡。
有专家认为,如果假离婚具有明显的群体属性,同质性很强,就要从政策、体制上找原因,婚姻一旦遭遇政策和制度上的漏洞,就难免生长出怪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