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有两则关于铁路的新闻:铁道部部长盛光祖在全国铁路工作会议上表示,明年将试水政企分开,加快铁道部职能转变;另一则是地方官员密集拜会铁道部,请求保留铁路建设项目。
自“723”甬温事故后,有关铁路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关注。这两条新闻同日出现是一个巧合,也让人格外感觉铁路改革的重要和紧迫。地方官员之所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结束后密集拜会铁道部,一大背景是明年的铁路建设投资同比减少了2000亿元,减幅达到1/3以上,这对很多指望铁路建设拉动地方GDP增长的省份来说,不可谓不是一个坏消息。
金融危机以来,中国GDP保持较快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加大了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众多地方纷纷伸手向国家要铁路项目,但甬温事故后,国务院作出了压缩铁路建设投资规模的决定。由于铁路建设的具体规划权掌握在铁道部,是砍这个地方还是砍那个地方的项目虽然是根据铁路本身的重要程度来定,但亦免不了存有人为因素,因此,努力游说铁道部,保留本地铁路建设项目,就成了很多地方官员的一项重要任务。由此可见,地方官员“跑部钱进”的动力,根子在于中央各部的计划和投资审批权。
相对于其他部委,铁道部还拥有更多本属于市场主体的权力,如调度权和铁路收入的统收统支权。在哪个区间行驶多少车,行驶什么车,这个调度权独属铁道部,甚至铁道部下属的各铁路局都没有这个权力;另外,铁路的营运收入,都由铁道部统收统支。换言之,这是将行政管理权和市场经营权合二为一,这在各大部委中,相当罕见。
上述两种权力都需要改革。但与计划和投资审批权相比,政企不分的问题尤需要优先解决。因为这种政企合一的体制必然会导致政府与企业间的权责边界不清,造成铁路投资体制单一,社会资本难以进入其中,行业内不存在相互竞争,企业普遍缺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技术进步和创新的动力等问题。这也就是盛光祖为什么要再三强调转变铁道部职能,解决政企不分、权力过于集中、企业市场主体缺位、经营机制不适应市场要求的原因。
当然,如何改是另一问题,但不能不改。客观而言,鉴于铁路所具有的自然垄断性质和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性,不宜用一般的国企改革思路去改革铁路体制,但一个简单的道理是,国家给予铁路垄断地位,乃出于公益性的考虑,不是让它与民争利的,因此,不管铁路具体的改革如何进行,打破政企合一、政资合一的体制这个方向不能动摇。
就目前来看,要打破铁路系统长期形成的行政性垄断,铁道部首先须与各铁路局、铁路公司脱钩,并将行政管理和资本管理分开,成为纯粹的监管部门,同时让后者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使企业决策和资源配置的法人。只有这样,地方铁路局、铁路公司作为铁路企业才有动力引入社会资本,改造为多元主体共同出资的股份公司,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而有了独立的资本管理,铁道部也可以专司市场准入、技术、安全性标准等监管,提高铁路的服务水平。
像其他改革一样,中国铁路的改革,并不缺大的思路和方向,缺少的是改革的勇气和决心。现在铁道部提出明年试水政企分开,虽然还仅仅是“试水”,但总算触及实质性问题,因而值得期待。
(邓聿文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副编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