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招生
各校仍独立招生
本报讯实行“大学区”后各成员学校会不会统一招生?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昨日表示,“大学区”只是教育管理方面的改革,并不触动现有的学区划分,各成员学校招生仍然独立进行,招收的学生不会在大学区内统一分配。
这位负责人说,“择校热”的根源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校际差距比较大。实施“大学区管理制”后,通过实现教育资源的相对均衡配置,让学生在薄弱学校也能聆听优质学校教师讲课,接受优质学校校风熏陶,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择校热”。
他表示,“大学区”只是在高水平学校还没有大量普及的条件下,解决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举措。要想提高教育的整体水平,还需要政府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以及学校的管理水平。
民校角色
民办学校也能当龙头
本报讯我市优质教育资源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民办学校或大学附中,在即将实行的“大学区”中,他们将扮演什么角色?市教育局副局长黄新南说,这些学校会参与到“大学区”中,甚至成为学区长学校。
“大学区”并不是我市首创,沈阳、长春等地已经进行了尝试,通过以优质资源校为中心,吸纳周边的学校参加,教学设施、实验室、体育设备、场地、图书馆、师资资源共享共用,带动薄弱学校的发展。
据黄新南介绍,实施“大学区”也是结合我市实际进行的一种教育管理改革。目前我市已经具备实施“大学区”的基础。经过几年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优质资源,其中省级标准化高中达到87所,省级示范高中10所,基础教育整体发展达到一定的高度。一些优质学校也尝试了吸纳薄弱学校实行集团化发展。
黄新南说,我市基础教育办学体制多种多样,既有政府公办,也有民办学校和事业单位办学,可以通过松散型模式纳入“大学区管理制”,优质学校还可以成为学区长学校,对其他学校进行帮扶。
他表示,考虑到多种因素,“大学区”目前还是通过帮扶,实现共同提高质量。随着“大学区”的推行,改革还会进一步深化,“大学区”可能会成为“大教务处”,统一调配教师等,真正实现资源的均衡配置。
教育观点
优质学校校长:均衡发展须解决管理隔阂
本报讯 “大学区管理制”即将于明年春季推行,一位优质学校校长认为,“大学区”对于带动薄弱学校水平提高会起到一定作用,但要想真正实现校际间的均衡发展,还需进一步改革,破解核心问题。
这位校长告诉记者,西安推行的“大学区管理制”着眼于校际帮扶,通过优质学校的带动、支持,带动薄弱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提高,如果切实执行,对弱校乃至基础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都会起到推动作用。但这种帮扶形式的“大学区”会受到管理体制的掣肘。
他认为,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区,必须破解管理体制方面的核心问题,实现人员、经费的统一调配。比如在“大学区”内只有一个校长,3~5个副校长分管各成员学校,才能实现师资、设备统一均衡配置,教育教学统一管理,校际间教育均衡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