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老家镇巴县巴庙镇过年,康祥顺感觉“亲友把我当做依靠”。他说,只要是亲友提出的问题和困惑,“我就现场解答,解答不了,我回来再查资料,再给他们答,不敢辜负这份信任。”
放下身段倾听底层声音
据了解,除省财政厅外,省环保厅、省文物局等部门近20家部门也给干部们布置了“回乡见闻”。这些文章中的优秀作品,已于近日在《陕西日报》上连载。
在刘蕊等人看来,相比“单位对单位”的调研方式,“回乡见闻中,和我们聊天的是亲人、朋友,没有干部和群众的隔阂,没有政府与公众的分别,”刘蕊说,“不论赞扬、肯定,批评、建议,都是实话,说心里话。”
采访中,公务员们都提到“回乡见闻”也许达不到正式调研的严谨和科学的效果,有些问题也未写出解决之策。“但我们主动走入群众中,聊天,倾听,是很好的一种政府联系公众方式,”康祥顺说,这种交流让双方平等、亲密、坦诚。
记者从省政府办公厅了解到,因为“回乡见闻”不算正式的调研,尚未计划将公务员在见闻中反映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整理、归类。
对此,一直研究行政管理体制发展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毛寿龙指出,从加强政府和公民之间联系来看,写“回乡笔记”的方式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他让政府公务员沉下身子,去倾听底层声音,感受老百姓的愿景,也能鼓励更多的官员与百姓交流、沟通。
“但要把收集到的公众诉求转化为公共政策,还是很困难的。且公共政策的制定也不能建立在‘回乡见闻’这种感性的基础上。制定公共政策,最重要的是科学的研究和民主的决策程序。”毛寿龙强调。本报记者冯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