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为什么这次征集作品要强调祭文参与评比的书法形式,选择这样的评判方式的是否有失公允,是为了增加获奖难度从而为最终大奖的空缺找到最合适的解释吗?请原谅我的直接,这代表了部分参与者的担心。
风追司马:事实上,当初我们在设立奖项的时就有过激烈的讨论。最终我们觉得,对于祭祀司马迁而言真不需要用很多类型的文化表现形式,如果能够找到像《赤壁赋》或者《出师表》这样的千古名篇就足够完美了,我们也坚信以目前我们国家各个层面文化的整体实力能够做到这一点,所以让文学和书法在这里做到结合是我们确定的评判标准。如果从单纯的文学角度出发,可能会出现很多优秀的文艺作品,如果从单纯的书法角度出发,也会有很多神来之笔。但这都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觉得,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有一种误解或者是不太好的倾向,就是割裂他们内在的联系,划分出很多工种,例如写字的、画画的、写文章的甚至网络写手。我们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于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就比如《兰亭序》,其文清新优美,其书法遒健飘逸,可谓文章与书法兼而媲美,不能单一认为它只是好的毛笔字或好的文章。换句话说,苏轼、郭沫若等人不仅是大文学家,也是大书法家,我们更期待这样的时空对话,因为司马迁本人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也一定是甲骨文学者和书法家,从分析他的著作《史记》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他可是研究了数以万记的上古资料并在竹简上写了52万字的毛笔字。
我们对于当前很多作家只会敲击键盘,而不能用毛笔写字,以及很多书法家可以上千遍地写别人的句子而不能用传统文体写出诗词歌赋都感到深深悲哀。毛笔,作为我们华人传统文化所固有的表达工具,它书写出来的作品,所凝聚的哲理、美、情感等是无法用其他工具替代产生的,而诗词歌赋等传统文体对于我们华人的情感联系,具有历史厚重感和亲切感,在特殊场合更是有无法替代的魅力。
我们制定的标准可能高了些,但这是一个导向的问题,如果能为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起到促进作用,我们将不遗余力。
同时,我们也考虑到,就书法或者文章单一来说,征集活动中不乏会出现一些优秀的作品,我们也会考虑评选出来一些优秀作品予以奖励,具体办法等征集结束时我们视情况而定。
本次征集从2012年2月25日开始,时间已经过去多半,等3月25日征集结束后,我们将开展评选并于3月27日,在西安曲江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最终结果,并在相关媒体予以公布,请予以关注。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