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1月06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华商评论

儒家文化为何重论资排辈

来源: 华商网-华商报  2012-10-27 08:02 http://news.hsw.cn 版权声明

  儒家文化对论资排辈的强调,源于农业社会独特的社会结构,而在如今城市化进程方兴未艾的背景下,官场和学术圈还有没有必要维持这样一种传统呢?可以存疑。

  中国人对座次的敏感举世闻名,“领导排名学”几乎成了民间显学。不仅在等级区分鲜

  明的官场,即使在相对更简单的学术圈,论资排辈也是大行其道。许多外国留学生到中国来往往对“师兄”、“师妹”的称呼感到迷惑,甚至有一个叫做“师叔”的东西,在外语中根本找不到相对应的词汇,完全是中国特色。

  相对而言,当代西方社会对人就没有这种等级严格的界定。无论是父子、师徒,相互之间地位相对比较平等的,而且相互称呼起来也是汤姆、皮特直呼其名,这一点又令中国人非常不解,觉得外国人不孝或是不够尊师重道。

  我认为,中国人的这种特点与儒家文化几千年来的影响有关。儒家文化就是特别强调论资排辈的文化。孔子本人就是一个非常注重“礼”的人,而礼就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形式。在孔子认可的礼中,大多都是在强调身份的重要性。《论语乡党》整篇都在讲礼,包括士人在各种场合、面对各种人的时候应当遵循何种规矩。孔子讲的礼有两个维度的内核,一个是以亲疏作为判定依据的“孝”,一个是以尊卑作为判定依据的“忠”。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论语为政》)。孝的第一要义是要听话,而且要和颜悦色(色难),这才算礼数周到。对于君主,要“事君尽礼”(《论语八佾》),才能算忠。有了这两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不再是平等的了,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一种论资排辈的表现。

  那么儒家文化为什么会如此强调论资排辈呢?我以为与传统农业社会的特点有关。因为农业生产边际上的收益变化不大,所以农民普遍希望得到稳定的生产环境,所以孔子特别强调孝,特别反对犯上作乱。而论资排辈天然地可以阻止犯上作乱的发生,因为儿子要无条件服从父亲,臣子要无条件服从君主,又怎么会有犯上的事情发生呢?这也是为什么孔子认为齐家和治国是一个道理,家里全是孝子,朝中全是忠臣,国家自然就和谐发展了。

  从另一个角度看,儒学强调论资排辈可能与乱伦禁忌有关。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在《乱伦禁忌及其起源》中指出,由于对血液和图腾的敬畏,原始人对乱伦行为非常惊恐,所以会采取非常严厉的惩罚措施来对待做出乱伦行为的同族成员。也就是说,乱伦禁忌是近血缘群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从这个角度看,儒家文化强调论资排辈可能是对乱伦的一种预防机制。因为农业社会人口流动性差,几代人同时生活在同一个地方的现象很普遍。现在在许多偏远的农村我们还可以看到,一起玩儿的一群小伙伴可能辈分差了好几层,小学同学之间可能以爷爷孙子互称。这一点曾经让我非常迷惑,因为我原来在城市生活,年龄差不多的人都是以兄弟相称,所以即使面对陌生的长辈,通过年龄也能推断出来应该怎么称呼。后来我到乡下生活了一段时间,就被称呼问题搞得头大。看到一个小孩,一个中年人却要叫他叔叔甚至爷爷,这令我觉得不可思议。有不熟悉的几个农村朋友到家里做客,也不敢贸然打招呼,因为一个看起来年龄很大的人可能比那个年轻的辈分还小,随便称兄道弟就搞乱了。

  儒家文化就是在刻意强调这种辈分间的差别。两个光屁股一起长大的小孩,从小就被灌输了一种辈分观念,即她虽然跟我一般大,但她是我的小姑或小姨。这样,即使两个人青梅竹马,到了情窦初开的年龄后暗生情愫,也会因为多年来姑侄身份的差别而有所忌讳。同时,为了更有效地区分辈分间的差别,农村给孩子取名也特别讲究。就像《红楼梦》里贾政一辈名字都带“攵”,贾宝玉一辈名字都带“王”。直到今天,许多农村还遵循着“金木水火土”等原则给不同代的孩子起名,让人一看便知某个人在家族中是什么辈分。对人伦观念的灌输,真可谓从娃娃抓起。

  儒家文化对论资排辈的强调,源于农业社会独特的社会结构,而在如今城市化进程方兴未艾的背景下,官场和学术圈还有没有必要维持这样一种传统呢?可以存疑。 (郭宇宽 青年学者)

编辑:曹静

更多
相关阅读: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