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1月06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华商评论

超速“送考”背后的道义与规范

来源: 华商网-华商报  2012-10-29 03:51 http://news.hsw.cn 版权声明

  61公里的路程只用了53分钟!近日,湖北武汉一位热心的哥为了送乘客参加会计资格考试一路狂奔,因为担心严重超速被电子眼拍到,这位的哥和乘客事后保留了相关的证据,并希望交管部门能够酌情处理。交管部门表示,民用车辆应在不影响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做好事,的哥超速违章将按规定处罚。(10月28日《武汉晚报》)此前,上海一名考生因为迟到了两分钟,耽误了进考场。考生母亲的下跪哀求,唤起了许多人的同情。当规则的严肃性遭遇操作的人性化,不少人会感受到是非模糊、暧昧难清。有人认为“规定太冰冷了,不够人性化”,有人却觉得“规则就是规则,必须严格执行”。双方各执一端,谁也说服不了谁。

  超速“送考”,也同样是一种规则严肃性与执行灵活性的交织状态。会计资格考试,事关乘客切身利益;严重超速行驶,却挑战着公共安全。当乘客需求遭遇社会规范,当制度与人性摩擦,如何给超速“送考”定性,是摆在交管部门和全社会面前的一道现实考题。

  作为一种偏离社会规范、违背法律法规的偏差行为,超速驾驶无疑增添了社会风险。然而,这边是潜在的难以估量的安全风险;那边却是乘客“等不及”、“伤不起”的紧迫感,理性与感性形成了互相牵引的张力,道义与规范的天平在脑海中反复摇摆。最终,这位熟悉交通规则的的哥还是选择了“铤而走险”。

  在经济学“理性人”假设中,人们总是试图以最小成本来获取最大收益。从收益上看,超速“送考”除了车费以外并没有额外收入;从成本上说,的哥不仅要为此承担安全风险,还面临着被罚款2000元、扣满12分、吊销驾驶证的惩戒。换言之,的哥是冒着丢工作的风险来搭载这名考生的;这一切,显然不完全是为了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而是一种鲜明的利他行为,有着厚重的道义支撑。

  在人们的道德血管里,依然流淌着“善有善报”的血液。这里面,固然有因恩报观念的成分,但也包含了选择性激励的意味。热心的哥明明做了好事,却为何要接受处罚?归根结底,就在于他走进了一个思维误区,即以为在帮助他人做好事,就可以免除规则的处罚。

  规则的人性化,是指在确保起点公平和程序正义的基础上,对一些弱势群体和救死扶伤等特殊情形给予适当照顾,而不是随意解释规则、随意执行规则的“任性化”。对于的哥来说,与其超速“送考”,还不如遵守交通规则。即使考试迟到了,也是这位考生因为自身疏忽而不得不承受的代价。套用一句话,会计考试虽然重要,却能重来,够幸运了。

编辑:温磊

更多
相关阅读: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