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为国人熟知的旅华日本80后专栏作家加藤嘉一,被日本媒体曝出其履历造假,引发公众关注。加藤本人昨天在个人微博上公开道歉,表示在过去公开、私下各种言论中出现过的“放弃东大”、“考入东大”、“退学东大”的说法一律不属实,“对于因我的幼稚与不成熟,傲慢与无知,而给大家所造成的误解与困惑,在这里,我深表歉意”。
据日本《周刊文春》杂志调查揭示的事实,除了谎称自己考上东大,加藤在中国出版的书籍中写到自己是日本的公费派遣留学生,而在日本的出版物中却介绍自己的留学费用全部由中国教育部负担,说法自相矛盾。甚至曾获日本全国柔道大赛第4名的说法也是子虚乌有。按照中国人的标准,这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年轻人,涉及其个人的其他历史,也瞬间变得可疑。
当然,加藤第一时间发声明道歉,态度诚恳,比唐骏之流好得多。不少读过加藤专栏,慕名到现场聆听过他演讲的人,表示了失望之情。或许,假如最初没有过高的希望,心理落差不至于如今日如此之大。加藤嘉一成名于普通中国人渴望外界理解的环境。这样的环境中,各种“中国通”,无论他的观点是深是浅,就算无甚出奇之处,都会因国人对外国人特有的宽容,而被原谅或接受(我见到的情况是,没有哪个北大毕业的本科生会被媒体冠名为“学者”,加藤嘉一除外)。
名人造假,为何需要特别严肃对待?因为声名意味着利益。作为自由撰稿人,加藤是身在民间的中日关系的真诚观察者,另一方面,他也是旅居中国的刨生活的外国人,要赚稿费交水电房租。伪造出身,意味着更快的“上位”,意味着不断的稿约、演讲邀请和出镜机会。尽管加藤嘉一在成名之后保持了一贯的勤奋、刻苦与自律,客观上,他依然通过媒体造势,成为在中国的外国名人圈、名利场中的获利者之一。
考虑到加藤嘉一的成名与被揭露造假,都属同一个舆论与媒体环境,需要反省的反而是:为什么我们的媒体对“外人”格外“信任”,或者加藤与国内媒体的互相“迁就”,其限制和代价各自是什么?10月31日,北京大学表示,加藤嘉一是通过录取考试才获得北大学生资格,加藤是否在东大录取事情上说谎,不影响北大对其录取以及最后的毕业结果。只希望在这件事上,不要因国人对“泱泱大国”的自我定位,或对“国际友人”一贯的“宽容友善”,而在处理名誉欺骗的问题上内外有别。(麦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