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1月06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华商评论

个体坚守,也是为道德增温

来源: 华商网-华商报  2012-11-07 07:09 http://news.hsw.cn 版权声明

  11月2日中午,江苏扬大附中学生徐砺寒在放学途中,不慎剐坏一辆宝马车。车主不在,他没溜走,而是原地苦等,因赶着上课,只好留下道歉和赔偿联系的字条。这引发一连串后续:车主感动之余,不让徐赔偿;一家修车行

  表态愿免费帮忙修车;网友也纷纷感慨……(11月6日《人民日报》)

  一张字条,激起了心灵磁场的共振:对男孩的执著和担当,人们由衷感动,并丝毫不吝啬褒扬。这番善举,也引起连环效应:车主免赔,修车行无偿帮助等,让温纯的善意在人际流转。个体的自觉,势必有助于社会的道德升温。人们对徐砺寒的行为投以赞许,既因它契合了民众对“公民担当”的期许,也跟道德焦渴的现实语境紧密关联。

  当起码的道德认知,被“人情世故”的漏斗过滤掉,只剩下“各人自扫门前雪”的保身哲学;当“农夫与蛇”频繁上演,丈量着世相人心的厚度;当“救人反被诬”被过度解剖,成了人们逃避担当的堂皇外衣……有些尴尬的世俗景象,便逐渐风干为我们赖以生活的伦理土壤:人心繁复,习惯伪装着过活;底线下移,善举动辄成新闻。

  但无论怎样,社会的良性运行,文明的铺展,总需要坚守底线,明确规则,来筑起公共生活的屏障。在现实中,“最美××”的层出,已勾画出向善的人心质地。他们积极作为,耸起了一块块道德高地。正是对善的坚守,释放着可贵的道德热量;善恶坐标的明晰,也将人们导向从善之旅。与此同时,在“陌生人社会”的语境中,也有些人站在“道德洼地”,加剧着社会的戾气、冷漠症等。

  在棱角不平的道德生态上,我们的价值认知应避免偏倚。既不能听任功利化、极端浮躁的横行,消磨道德的韧度;也要对“正能量”肯定而不煽情,不必过度强调道德的超越性,将其渲染成“英雄主义者”的专利。所以,对于徐砺寒的诚实、较真之举,我们当立为榜样,但无需捧杀——更重要的,是反求诸己:我们坚守底线了吗?

  个体坚守,也是给社会道德楼宇“添砖加瓦”。对我们来说,与其慨叹“世道复杂”,或礼赞善举,不如以自我为圆点,画出文明的圆圈。 佘宗明

编辑:温磊

更多
相关阅读: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