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1月06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陕西

周至老农深山里开农家乐致富 比儿子在外打工挣钱

来源: 西安日报-西安新闻网  2012-11-12 10:48 http://news.hsw.cn 版权声明

老农深山里开农家乐致富 儿子在外打工倒贴钱

  为了招揽游客,11月3日张永壮在自家门前挂上大红灯笼。

  ■记者 金石 文/图

  20年前的他曾想走出老县城,为此苦苦奋斗;20年后的今天,他没有一丝走出老县城的念头。11月3日这天,他兴致勃勃地将两个大红灯笼高高挂到门前,一副安居乐业的神态。

  这20年间发生了什么,让一名汉子的观念出现180度转变?

  被遗弃的老县城

  这个汉子叫张永壮,10年来记者每次采访他都不容易,要翻过秦岭梁,进入长江流域,才能找到他。

  张永壮所在老县城隶属周至县厚畛子镇,四面环山,为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野生动物出没之地,也是西安市唯一的长江流域村落,是距离西安最远的一个村落,只有不到40户人家。根据《佛坪县志》和《周至县志》记载,1825年到1926年的100余年间,这里先后为清朝佛坪厅治和民国佛坪县治所在地,因此名为老县城。

  老县城有世外桃源、秦岭里的香格里拉等美誉,对于今日游客来说,是一个赏心悦目的旅游目的地。可是20年前,对于长期生活在这里的张永壮等一代年轻人来说,感觉自己就像老县城的城墙,是被人类遗弃在荒野的一族。那时这里没有固定电话,没有手机信号;村里的小水电站到晚上才发两三个小时软弱无力的电,电灯忽闪忽闪的像油灯那样昏暗;不要说出山,就是要到同乡的其他村寨,也极其艰难,被一条冰凉的湑水河和高耸的秦岭梁隔断,犹如与世隔绝。老县城白天寂静得似乎能听到头顶流云的声音,夜间地上没有夜空明亮,街道漆黑如入深渊。走出寂寞的老县城,到热热闹闹的平原去,成为年轻人共同的心愿。

  梦断老县城

  20年前,离开老县城并不容易,比脚下的山路还要难。张永壮一个精明能干的弟弟,就丧生在奔往平原的路上。

  张永壮在中小学时勤奋好学,在班里算得上品学兼优。他靠勤工俭学挣学费和生活费,克服重重困难维持学业。他昔日的同班同学、现在的妻子告诉记者,张永壮当年为了凑学费,不仅利用假期到粮库搬运粮食,而且经常从家里背粮食或土特产,换些学费。

  经过12年的努力,1990年张永壮终于考上西安美术学院。然而仅上了两三个月,家里就拿不出钱供他继续学业。张永壮走出老县城的梦就这样夭折了,他虽然内心痛苦,但没有泪水,因为他经历过类似的无奈太多了。

  成为老县城农家乐1号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类型拓展,特别是对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认识的深化,人们把目光投向了老县城。那些昔日被村民认为占地、影响耕种、阻碍出行的城墙、大量石刻一时成了宝。一些文化工作者、游人开始走进老县城津津有味地考察、参观。

  这里没有饭馆,来人只能向老县城的村民求助。淳朴的村民热情地为这些陌生的客人提供食宿。游人临走给个感谢费。张永壮家第一次接待这样的客人是1998年。那是一群来自西安某印刷厂的职工。这批游客此后连续三年,每年都来老县城在张永壮家吃住一天。从这批客人开始,张永壮家还接待过其他游人。

  老县城不仅成为国内游客眼中的宝,也受到国际组织的重视。2002年,世界自然基金会为了保护大熊猫栖息地,把“农家乐”概念引入老县城,和当地早就有的为游客解决食宿困难的淳朴习惯嫁接,让农家乐成为当地一项脱贫致富的绿色产业, 避免群众为了致富涉足其他破坏生态环境的产业,并给有关家庭资助、挂牌。一块写有“世界自然基金会资助”的农家乐牌子,就这样挂在张永壮家门口,而且编号为001号。

  老县城亮了

  在游客一年比一年多的同时,国家基础建设项目也一个接一个翻山越岭步入老县城。

  以前由于没有电话,游客来了,张永壮一家人才手忙脚乱找东西简单做顿饭,有时他们下地劳动,游客找不到他们,只能在门口等待。2006年,通信网络覆盖到老县城,2008年手机也有了信号,张永壮先后安装了大灵通电话,购了手机。这样不仅下地干活不误和游客联系,而且游客来之前一个电话,他们事先就不慌不忙地将所需菜、肉准备好,菜肴丰盛,游客满意,他们也增加了收入。

  2007年,湑水河等处架起桥梁 ,进出老县城不用再蹚冰凉的河水;过去从厚畛子到老县城经常被水冲断的土路,2010年变成水泥路,从此一年四季通畅;大电网也连接到了老县城,老县城夜晚不再黑暗,游客可以看不带雪花闪动的清晰的电视节目,电热褥让游客冬天来了也能睡得温暖。2008年,张永壮家购了电磁炉,2010年又添置了可以烤饼等的电饼铛。这些电器不仅干净,而且有自动控制功能,烙上饼可以干其他事,方便、省力,因此他们也减少了用柴量,从而减少了对森林的破坏。

  伴随生活条件的改善,游客更多了。张永壮家2008年接待游客量比2005年翻了一番。

  物产不出老县城就卖完了

  张永壮告诉记者,随着游客的增多,老县城的土特产成了抢手货。以前喂养的土蜂酿的蜜不被看好,要翻山越岭跑20公里路才能交到乡供销社,或等商贩来收购,每公斤才6元。如今不出门,游客每公斤60元就买走了,而且以同样价格买走他们过去自产自销的包谷酒。

  自从办了农家乐,游客尝出这里主要靠草、包谷、燕麦等喂养一年才出栏的猪肉特别香,吃了还要带,今年带了不够,第二年还打电话预约,让提前杀好,专门来买猪肉。去年这里的猪肉卖到30元一公斤。近两三年,每年到“五一”,腊肉就卖完了。因此张永壮家和其他老县城的群众一样,养的猪越来越多。过去卖不出去的多余粮食,也消耗掉了。

  “近几年,我们家每年要养四五头猪。那些到外打工的小年轻没有我们在家门口挣钱多。”张永壮妻子说。

  记者根据观察推测,张永壮家每年农家乐毛收入,应当在2万元之上。

  老县城“长出”奥运会会徽

  2008年夏,老县城南门外的农田里,长出了巨大的奥运标志、北京奥运会会徽等图案,让游客们惊叹,纷纷拍照。照片一时在网上流传。

  这是张永壮的杰作。中国首次承办奥运会一事,让张永壮振奋:这是国家强盛的标志。10多年没有动画笔的张永壮,决定绘一幅画。但画在纸上,无法淋漓尽致地泼洒心中那汹涌澎湃的激情,也不能充分显示今日中国的风采,他决定在农田里,种出北京奥运会会徽等图案。

  就这样,2008年春,张永壮在自家的3亩地里,用油葵、黄豆、紫苏、人旱菜(苋菜)等种子,种下了奥运五环标志、北京奥运会会徽、五星红旗、火炬等7个图案。为了便于人们观看,他要控制庄稼的高度,而且总体为一个倾向老城的斜面。

  8月8日,奥运会开幕那天,一棵棵庄稼,像奥运会开幕式上训练有素的演员,高举起不同的花色,绽放出美丽的图案。游客们交口称赞:一名深山里的农民能有此举,太了不起了。

  不再离弃老县城

  如今,张永壮的一对儿女正在上高中,由于寄宿学校,每年光食宿、学杂费等需2万多元。这在过去,张永壮连想都不敢想,但是今天,不用孩子像当年自己一样去打工挣学费,他完全靠农家乐等收入维持孩子学业所需。已过不惑之年的他表示,如果孩子考上大学,他一定供他们完成学业,目的是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

  2010年,老县城西边昔日被废弃的太白县黄柏塬伐木道路被扩宽、硬化,宝鸡、汉中的游客从此路进入老县城,成为老县城农家乐又一个重要客源。张永壮显得更加忙碌。

  为了能吸引、接待更多的游客,张永壮最近正为如何将自家装扮得更漂亮发愁。过去他们想盖新房没有能力,现在有能力了,有关部门为了保持当地古朴风貌,限制大的房屋改造,更不用说扩建。游客们也说,看到屋内油烟熏黑的房梁、土地面,不由想到自己儿时生活,很亲切。他们就是来重温古朴的生活。这些让张永壮一时有点无处下手。

  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道水,城还是那座城,但张永壮现在已经舍不得离开老县城了。

  老县城传真

  老县城绿色产业红火

  “全城”家家办农家乐

  本报讯(记者 金石) 大概没有一个地方农家乐的普及率赶得上周至县厚畛子镇老县城。记者4日在该城内采访得知,老县城虽然地处秦岭深处,但“全城”家家户户办农家乐。

  老县城村主任张金彦介绍,老县城城内,除新近搬进去的一名五保户,其余9家户户办农家乐。受城内农家乐影响,老城外的村民也办起了农家乐,目前老县城村42户人家,共办了30户农家乐。有的农家乐年毛收入达到5万元,纯收入可达3万元。

  虽然现在已是秋末,但记者看到老县城农家乐的游客进进出出,络绎不绝。“没有游客,我们就没有现金收入。农家乐收入占我家总收入的50%。”正在送一批游客的王三全告诉记者。

  村支书王振才说,农家乐已经成为老县城村民重要收入来源,大约占总收入的40%,而且带动了当地农副产品销售,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2年的700元,提高到现在的2700年。现在群众在农家乐上也肯投资,有的光为建浴室就投资2万多元。

  老县城微播

  靠农家乐吃大米白面

  吴彩德:老县城经济来源少,过去群众靠采草药,现在不允许采了,也采不到了。上有老,下有小,出去打工也有困难。我们没有农家乐生活就困难了。

  王德贵:如今老县城村比没有农家乐时经济状况好得多,我家40%收入来自农家乐。我的儿子在外打工,每次放假回来,我反要给他补贴四五百元。

  任义琴:老县城只种玉米、土豆,办农家乐不仅使油盐酱醋有着落了,而且我们靠农家乐的收入才吃上大米、白面。

  吕志刚:我家收入的一半来自农家乐,农家乐对我们影响太大了,没有农家乐,我们难以生存。

  李勤英:过去老县城没有人买菜吃,现在菜贩还没有进城,菜就让抢买完了。这说明群众靠农家乐还是挣上钱了。

编辑:赵萌

更多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