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闾丘露薇
柴静
原标题:柴静真的很“会表演”?
新书热销引诸多非议,闾丘露薇暗讽其采访不专业
从柴静曝出婚讯以来,微博上关于柴静的争执越炒越热,讨论的焦点从柴静的私生活逐渐蔓延到对其本职工作的辩论。20日晚,凤凰卫视著名电视记者闾丘露薇在博客公开讽其出镜时“表演”式采访,柴静关注新闻中的人而不是新闻事件背后的原因,安全讨巧,最终只是让其个人受益。
槽点一:采访标志“蹲、抱、皱眉”
“电视记者表情应中性”
有网友曾在微博中这样评价柴静的采访姿态:“大量的反打和全景镜头把她采访中标志式的蹲、抱、皱眉充分表现。”就此,闾丘露薇认为,新闻栏目的记者应当把自己隐藏在当事人和新闻事件背后,电视记者不该去塑造镜头前的自身表现,“面对任何人,反打镜头上的表情,都应该是中性的。”
槽点二:采访是一场抵达
“一个人再有名,没新闻点就不该采”
2012年10月,柴静应邀在清华大学演讲,题目就是“采访是一场抵达”。闾丘露薇则认为:“有人说记者采访是‘一种抵达’,我想了半天,就是不明白。”她认为采访就是提问,看清事实,找出原因。这对新闻采访的要求就在于要有新闻点,“一个人再有名,如果没有新闻点,那就不是新闻记者应该采访的对象。”
槽点三:关心新闻中的人
“关注人安全讨巧”
柴静在新书《看见》的自序中提到,10年前带她入行的央视评论部副主任陈虻曾问她做新闻关心什么,柴静的回答是“关心新闻中的人”,并指出是这句话把她推到今天。闾丘露薇则对这个说法存疑:“如果一个记者,做新闻只关心新闻中的人,而不是新闻事件背后的原因,那就变成了一个单纯的倾听者,这是不称职的。”
闾丘露薇认为,记者选择的个案应能从点到面带出涉及公众利益的问题,“如果只是关注人而不去寻求这个人的遭遇背后的原因,那这样的新闻报道是不合格的。”她认为,关注人安全讨巧,但是最终受益的是媒体人本身,却不是公众。(余乐)
闾丘露薇文章:《说说电视记者这行吧》
能够提问,有采访的机会,在我看来,未必就称得上是记者。至少在电视这个行业里面,提问和采访,可以用不同的身份,可以是记者,可以是主持人,也可以是幕后的编导,所以有采访人这个词汇。
谈谈我最熟悉的电视台的新闻记者吧,毕竟做了近二十年。职业要求很简单,会采访提问,会撰稿写报道,会配音,懂得如何使用画面,挑选采访内容,能出镜做串场,能做直播现场连线。经验丰富的,可以独立完成深度报道,比如新闻专题。这类专题,短则几分钟,长则几小时。
我一直觉得出镜记者这个称号是中国特色的产物,听说内地大学里面还有这样的专业,其实我觉得,不如改称为“电视记者专业”更恰当一些。
记者这行,平面,电台,电视,现在又有了网络,入行要求各不相同。有的人文字厉害,但是一面对镜头,就很紧张,或者声音外形不佳,于是和电视电台无缘。同样有的人,文字一般,但是口头表达能力很强,因为电视新闻比较快餐,所以在入行后依然有不错表现。
内地电视台,往往同一条新闻,配音不是出镜报道的记者的声音。我明白这是因为有官方规定,比如普通话必须拿到甲等,只是显示自己的记者在报道现场也很重要,于是就有了这样的结果。
其实为何在聘用记者的时候,加上一个基本要求,普通话要达标呢?
不过最关键的问题是,我不知道别人配音的稿子是不是这些出镜记者自己撰写的,如果不是,那么其实这些出镜记者,连电视记者的基本要求,都没有达到。当然,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得到应该有的机会。
内地还有一种出镜记者,专门做专题节目,开头结尾的出镜,节目当中的采访等,不过,只要不是节目撰稿,节目最终由编导制作完成,那还是称不上记者,叫主持人更恰当准确一些。
记者是把自己隐藏在当事人和新闻事件后面的,拿电视记者来说,不会利用镜头去塑造记者的细心,体贴,关怀,面对任何人,反打镜头上的表情,都应该是中性的。但是非新闻栏目的主持人就不同,就好像过去一年半,我主持“走读大中华',,我是可以有观点,有情绪,而我的编导们,给了我很多镜头,来帮助体现我的情绪,塑造我的形象,所以,我一再说,这不是新闻栏目。有人说记者采访是“一种抵达”,我想了半天,就是不明白。其实采访一点也不玄乎,就是提问,把事实弄明白,把原因找出来。也因为这样,新闻采访,强调的是要有新闻点,一个人再有名,如果没有新闻点,那就不是新闻记者应该采访的对象。
如果一个记者,做新闻只关心新闻中的人,而不是新闻事件背后的原因,那就变成了一个单纯的倾听者,这是不称职的,记者选择一个个案,是因为这个个案背后能够从点到面的带出一个问题,这个个案遭遇的问题,要涉及到公众利益,毕竟,记者不是电台phone-in主持人,倾听别人的倾诉,同样也不是访贫问苦的官家,或者帮助弱势群体的公益人士。如果只是关注人而不去寻求这个人的遭遇背后的原因,那这样的新闻报道是不合格的。当然,这样做会很安全,也很讨巧,但是最终受益的,是媒体人本身,却不是公众。
一个人悲天悯人,是不是就一定是一个好记者,未必;一个人如果充满了正义感,是不是就一定是一个好记者,同样未必。这样的人,甚至会因为自己的先入为主,不专业,而影响报道的中立客观,误导公众。
但是一个好记者,一定会具有人文关怀的情怀,因为一个人的价值观,决定看问题的角度和深度。
写了一堆,只是想说,行业标准应该不断向上的,是不是?基本概念不应该混淆的,是不是?(《大家》)
编辑:赵萌
安康18岁女孩小倩,在进入大学校门前查出得了白血病,这让本来就贫穷的家庭一下陷...详细>>
网曝房祖名为求自保,供出演艺圈120名明星吸毒内幕。详细>>
告诉每一个孩子:你拥有我全部的爱!爱的智慧缘于平等和尊重。详细>>
8月2日,西安,一场在省体育场举行的演唱会后,在熙熙攘攘的人流脚下,满地垃圾。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