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4月07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陕西

女子28年独撑敬老院安葬43位老人 年迈患病欲关门

来源: 华商网-华商报  2013-04-07 06:07 http://news.hsw.cn 版权声明

 

  每送走一位老人她都要哭一场

  从敬老院出发,顺着沟畔走上大约十分钟,来到一面向阳的山坡。齐腰的荒草野蒿中间,能看到一座座坟头,敬老院去世的老人都安葬在这里。王桂芳说,43座坟墓,哪一座埋的谁,她都记得一清二楚。

  王桂芳带记者找到了第一个埋在这里的老人的坟墓。墓碑上写着老人的名字,叫黄老九,是1986年9月去世的。王桂芳说,当时养老院建起才一年多,啥都没有,花不起钱,她就一个一个上门请来乡邻帮忙,才把老人送到山坡埋了。

  最近一个安葬在这里的老人姓白,因患食道癌在今年的正月初八去世。去年发现老人的病后,王桂芳陪着老人看了一年,甚至求过很多偏方。老人下葬完了那天,王桂芳回到敬老院里,一个人待在房里放声哭了一场。

  按照规定,敬老院的老人去世,送老人来的村子陪送一副棺材,其余事务都是敬老院承担。采访中,附近的一位村民说,王桂芳把每一位老人当自己的亲人,每送走一位老人她都会哭上一场。

  王桂芳先后送走了敬老院的43位老人,却没能送自己的老父亲。1992年,老父亲病重,几次叫人捎话想见见她。当时,敬老院里有两位老人生病,每天挂吊瓶,王桂芳就想等老人的病好些再去看父亲。第二天一早有人来报丧,说他父亲已去世。回到家,兄弟姊妹们都说:你心里只有敬老院的老人,还回来干啥?而王桂芳的想法很简单:自己的老人有儿女,敬老院的老人离了自己就没别人了。

  “没有王桂芳,就没这个敬老院”

  通过媒体和社会宣传,王桂芳早已成为当地一位“名人”。敬老院原来的名字也几乎被淡忘,当地人更愿意用“王桂芳的敬老院”来称呼它。“没有王桂芳,就没有这个敬老院。”宜君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陈斌涛,也用这句话肯定了王桂芳对这个敬老院作出的贡献。

  28年前,王桂芳第一次踏进敬老院大门时36岁。28年过去了,64岁的她自己也已是一位老人。王桂芳介绍,自己身体不好,前几年就查出了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血脂还高,一些力气活儿已干不动了。“年轻时总觉得身体行,也不想那么多,到现在不想也不行了。”王桂芳表示,因为身体原因,恐怕敬老院的事是干不成了。

  自从感觉自己身体不好,王桂芳就有意识地让儿子、儿媳时不时到敬老院来帮忙,一层意思就是希望儿子、儿媳能把敬老院继续办下去。今年,政府给王桂芳的儿媳解决了工资问题,也是希望她能留在敬老院。采访中,儿媳却表露出为难情绪,“我下不了我妈的苦,不是心疼她我不会干这事。”

  一个28年的敬老院,因为一个人它坚持了下来,因为一个人它会不会再关门?记者了解,这个敬老院在当地已是典型,“树立一个典型不容易,政府当然不希望它没了。”采访中,当地一位官员这样表示。

  据了解,宜君县全县目前需要集中供养的五保户约有四五百人,而能提供的集中供养的床位有200多个。宜君县民政局局长张印全介绍,王桂芳的敬老院是目前全县仅存的一所乡镇一级敬老院,无论是这所敬老院的“特殊”历史,还是未来民政事业发展需要,都需要它存在下去。至于未来谁来管、怎么管,还只能看情况发展而定。

  本报记者张小刚文/图

编辑:王静

更多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