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5月28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政企快线

大遗址保护之曲江免费开放的公共文化空间

来源: 西安新闻网-西安日报  2013-05-28 17:11 http://news.hsw.cn 版权声明


曲江池遗址公园成为了附近市民及游客游览休闲的好去处(记者雷伟东摄)

  “一边听着音乐,一边漫步湖畔,每天到这里来逛一逛,心情就舒畅多了,孩子也学到了不少知识。”每天下班后,家住文艺路的隋雅都会和丈夫、女儿一起到曲江南湖边散步。

  说起曲江,每一位西安市民无不感到亲切和自豪,因为这里是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没有任何围墙的“市民公园”。这里的“天然氧吧”“水上长廊”“盛唐气象”和“文化盛宴”,每天吸引着数以万计的西安市民和外地游客流连忘返。

  西安“后花园”的再次唤醒

  西安具有举世无双的文化历史遗存,带给他巨大的声誉和宝贵的资源,但正如一枚硬币的两面,西安受益于自己的历史,却又被历史和遍地古迹所累。由于西安的历史文化遗存丰富,尤其是大遗址数量多、面积大,仅周秦汉唐四大遗址总面积就达到108平方公里,遗址保护和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建国以后,西安市人口不断增长,旧城基础设施和人口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只有10平方公里的旧城区,按照城市规划定额只能住10万人,而到了2000年,西安城内已经超过40万人,100万流动人口中,80%也集中在旧城;再加上文物保护经费缺口大,资金往往捉襟见肘,非但城市无法发展,连旧有的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都日渐恶化,文化建设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在一定程度上,西安丰富的文化遗产,反而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种“累赘”。

  这时候,西安面对着一个现实的课题,那就是如何向外突围。位于西安东南方向的大雁塔和曲江,一直被作为西安的“后花园”而静静地尘封于世,长期以来没有进行开发建设。1996年,一直被作为城市发展预留地而保留大半个世纪的曲江,再次进入规划者们的视野。

  建设者们认识到,西安的扩张已经到了无法绕过那些历史遗迹的时候了,开发曲江必须要学会处理怎样利用古迹来拿出文化开发的办法,既小心翼翼地保存好古迹,又能将它转化为传承文化传统、造福后代的文化产业。于是,曲江就成为了一块如何处理城市发展和遗产保护之间关系的“试验田”。

  让盛唐气象鲜活可触

  作为唐朝故都,来到西安的游客都期望在这里探寻大唐的遗迹,重温昔日的繁华。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盛唐文明大多停留在了故纸堆里,由于缺少现实的承载物,盛唐只成为一个记忆上的文化符号。在经过深思熟考虑后,“盛唐文明”成为曲江所有规划、建设的主题和灵魂:让盛唐文明从历史风尘中走出来、活起来,变成可感受、可触摸、可体验的文明载体。

  曲江池,兴于秦汉,盛于隋唐,历时千年,是中国古代风景园林的经典。曾经出现在无数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中,也几乎是盛唐长安的形象代言。可惜随着时间的推移,曲江池碧波荡漾的水面日趋缩小,直至消失。现代人只能从史册记录中寻找关于曲江池的记忆,西安也被烙上黄土、干旱的印记。

  2002年,在万千目光的期待中,曲江的开发建设吹响号角,破冰起航。2003年,曲江新区投资5亿元建设的大雁塔文化景区盛大开放,开启了西安遗址公园化的先河。此后,包括大唐芙蓉园、曲江池遗址公园、唐城墙遗址公园、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曲江寒窑遗址公园、秦二世陵遗址公园等在内的遗址公园纷纷亮相。

  忽如一夜春风来,2008年7月,烟波浩渺的曲江池重新呈现在公众眼底,北接大唐芙蓉园,南至秦二世陵遗址,占地面积1500亩,彻底震撼了世人。曲江遗址项目从唐曲江池遗址、秦二世陵等文物古迹的保护性开发,城市功能配套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角度出发,依托周边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和人文传统,恢复性的再造曲江南湖、曲江流饮、汉武泉、宜春苑、凤凰池等历史文化景观,再现曲江地区“青林重复,绿水弥漫”的山水人文格局,构建集生态环境重建、观光休闲娱乐、现代商务会展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生态和娱乐休闲区。

  拆掉了围墙的遗址公园

  “曲江在唐代是皇室和民间共同拥有的聚集地,在唐代就是皇室和老百姓共有的空间,有极大的民主性。”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规划专家吕仁义教授提出过这样的观点。

  在多年以前,西安的城市公共空间主要是面积约790亩的兴庆宫公园,面积约156亩的革命公园,面积约90亩的莲湖公园,加上环城公园、丰庆公园、未央公园等,合计才2500亩。

  自2002年以来,光西安曲江新区核心区就形成了大雁塔文化景区、唐城墙遗址公园、曲江池遗址公园、寒窑遗址公园(部分)、秦二世陵遗址公园等一系列遗址公园,累计形成5700亩免费开放的公共文化空间,成为古城西安的会客厅和重要游憩区。在曲江众多开放式公园里,无论清晨日暮,跳舞、戏曲自乐表演、打太极、下棋……到处都是惬意的人流,构成了一幅最动人的生活画卷。这些公共空间,为西安市民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做响了文化“亮点”,实现了公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双丰收”。

  根据统计,每天至少有3万市民游客在大雁塔北广场游玩休闲。2012年,曲江池遗址公园总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500万人次,其中市民游客占到一半左右。

  曲江不仅是西安人的乐土,更成为外地游客的必游景点。“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不敢相信西安这样的内陆城市,也能有这么漂亮的水面。”在碧波荡漾的曲江池畔,来自苏州的林启涛先生发出感叹。打开西安的本地论坛,里面充满外地市民对西安的嫉羡,“能够天天在遗址上休闲,简直是太幸福了。”

  曲江让西安人“有面子”

  伫立在美丽恢弘的曲江遗址,人们很难想象,脚下这一片大美大绿、游人如织的景区,在10年前只是西安南郊一片再普通不过的庄稼地。如今,曲江身上挂满了一系列足以耀世的光环: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10年时间,曲江从一只普通的“丑小鸭”,变成美丽的“白天鹅”,嬗变为一个独具魅力的城市新区,成为令市民自豪的文化航母。

  公共文化空间,决定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品质、文明程度和幸福指数。曲江一系列遗址公园的落成和生态建设,改变了群众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一系列博物馆、美术馆、文化广场、文化中心的合理构建,形成了丰富完整的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市民的文化自信,加速了城市的文明进程。

  近年来,曲江新区建设了西安音乐厅、西安美术馆、曲江电影城等30多个文化场馆和博物馆,成为西安最为集中的公共文化服务聚集区。据了解,截至目前,西安音乐厅已演出250多场次,不仅实现赢利,也把国际一流的演出带给西安市民,包括谭盾、李传韵、李云迪、宁峰、阿什肯纳齐以及英国爱乐乐团、维也纳童声合唱团等国际一流音乐家和乐团纷纷造访西安音乐厅。

  同时,曲江新区还推出了周末市民音乐会等形式多样的公益演出和大型活动,让广大市民和游客共享优秀文化成果,每年的文化演出、展览活动达400多项、2000多场次。曲江新区还策划组织了人文奥运·盛典西安、第二届中国诗歌节、西安当代艺术季、遗址音乐节、百万市民走进博物馆等100多个国际性、区域性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民众的文化娱乐生活。

  此外,以曲江新区主导,通过一系列的文化体制改革,西安的文艺精品生产成果丰硕,秦腔现代剧《柳河湾的新娘》入选“五个一工程”,电视剧《大秦帝国》之《纵横》等7部文艺作品入选全省重大文艺精品项目。而且,目前曲江新区已经聚集了1100多家文化企业,成为公共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走出去、引进来”的主力军。

  在曲江,古老的遗址不再是历史的尘埃,而是在和谐保护理念中,成为人们品味历史的乐园,成为市民共有的文化空间。在西安的“文化惠民”实践中,曲江以“文化+旅游”“文化+生态”“文化+民生”三位一体的探索实践,站在了全国公共文化建设的潮头浪尖。

  拓宽渠道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西安市努力拓宽渠道,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组织实施了一大批具有示范意义的文物保护展示工程。

  ——争取世界银行贷款,实施未央宫汉代道路保护一期工程。未央宫汉代道路保护一期工程是西安市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西安城市综合交通改善工程”子项目之一,总投资1.79亿元。工程将在原有汉代道路系统的基础上恢复保护未央宫内及西安门外5条汉代道路,道路总长度约8.5公里;

  ——利用国债资金实施了汉长安城东城墙保护工程;

  ——利用国家财政部、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经费,组织实施了大明宫考古遗址公园,天坛遗址,汉长安城未央宫、长乐宫、重要门址、城墙重要段落等20多项保护展示工程;

  ——利用省财政文物保护经费实施了汉代帝陵、汉长安城遗址考古等工作;利用市财政实施30多项文物抢救维修、保护展示工程。

  比如在老城区内实施了多项文物保护展示工程:

  钟鼓楼照亮项目:由于钟鼓楼周边的城市建筑和市政夜间照亮系统的加强,已安装运行16年之久的钟鼓楼夜间照亮系统已经不能与周边夜景照明相协调。同时,鉴于现有钟鼓楼照亮系统已陈旧老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钟鼓楼的安全和夜间景观效果。2012年初至2013年4月底,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钟鼓楼夜间照明系统进行了亮化提升,使钟鼓楼夜间照亮效果得到了明显改善。

  城隍庙保护项目:2004年至2006年,西安市将原城隍庙内的小商品市场迁出,实施了大殿、戏楼、二道厅、厢房等多项保护维修项目,对原有电路进行了安全改造。在此基础上,将城隍庙交由宗教部门管理,目前城隍庙已成为西安市非常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化景点。

  明秦王府城墙保护项目:2012年西安市实施了位于新城广场的明秦王府东、南城墙保护展示工程,使这一位于市中心的文物点得到了有效保护。

  这些工程的实施,使文物保护工作从被动的抢救性保护转变为主动保护,从局部保护转变为全面保护,从单纯的本体保护转变为涵盖周边环境的综合性保护,从专一的文物保护工程转变为推动城市发展、改善民生的文化工程,成为得到全社会广泛理解和参与的文化公益事业。

编辑:周庆辉

更多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