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7月31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国内

农民摄影师的希望工程:12年1.7万人获得资助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2013-07-19 14:52 http://news.hsw.cn 版权声明

        搏也理解,弃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信任。“仅仅是一个网站,陌生人凭什么相信你说的孩子确有其人呢?怎么保证你不是个骗子?”也正因此,网站建立10年,3000多人的资助规模实际上只是王搏援助计划中很小的一部分。“绝大多数资助者都是在摄影展上确认资助协议的,因为可以当面咨询,有什么问题都可以现场解决,成功率要高得多。”而那些生动的照片配以详细的说明,足以震撼在场的每个观众。从1998至2010年,王搏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多地举了行70多次个人摄影展,帮助1.7万多名西部贫困儿童和代课教师找到了资助者。但是没有人知道,为了找办展场地他吃了多少苦,更不用说,他花光积蓄后又欠下的十几万元债务。“还了大部分,还有4万元,平均一场的经费是5000元左右,你算算花了多少钱。”对王搏来说,摄影展是个不得已的手段,因为他是个农民,没有更好的办法。

  王搏从不和村里人谈他的公益事业,因为感觉没有共同语言。“说了他们也不信,还会招来无谓的非议。”也曾有朋友问他是否因此赚了很多钱,在王搏带他亲自做过一回入户调查后,那位朋友就再也不肯去了。“他说没想到,我不仅没钱赚,还要给别人塞钱。”但是让王搏有点欣慰的是,自此以后,这位开磨面机的朋友说什么也不肯再收他家的加工费。

  与村里其他人一样,他一家四口有7亩口粮地,除了菜园自给自足外,还种些柴胡这样的中药材,一年有几千元的收入。“我就是个农民。”王搏对本刊记者说。1970年他读小学时正是“文革”搞运动最厉害的时候,身为医生的儿子,他成了学校里被“专政”的对象。王搏受不了委屈,不想去上学了。“父亲劝我有机会就一定要去学校读书。”但是在读到初二时,他却不得不放弃学业。“父母都老了,干不了活,我和妹妹就不念了,下地干活、操持家务。”在家务农,也出去跑过销售,正是在24岁这年,王搏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现在这个“搏”字。“是我自己取的,当时没有具体目标,就想去闯出一番事业来。”“搏”字是他当年的心境,却没想到预言了之后人生的辛苦奔波。

  王搏有商业头脑,1986年,他就买了一台二手相机在毗邻的麦积山风景区为游客拍照。“一张照片两块钱。”这笔财富的积累不仅能够养活家人,还足以让他后来承包下景区湖边的一大片区域,当个小老板,兼卖茶水。这个挣钱的营生也是他的兴趣。王搏只通过邮寄来的教材学习过摄影的函授课程,因此每年过了10月,景区进入淡季,他就会背着相机外出采风。

  “我当时是喜欢拍风景的,但是那些孩子的脸让人忍不住举起相机,也没想到最后就开始拍纪实人像。”1988年,在甘肃会宁的村庄里,王搏把镜头对准了那些贫困失学的孩子,因为每个孩子都让他想起自己的童年。“我那时要砍柴卖钱,一背的柴火卖一毛多钱,两毛多钱换几斤粮食。攒一点口粮,就再去上学。”这种断断续续的学业最后也是戛然而止,所以1992年当一位有三个孩子的盲人父亲跪下,请求王搏帮他养一个孩子时,王搏向他承诺:“如果我有能力的话,我会供你们的孩子上学。”

  也是从这时开始,王搏突然发现了摄影的新意义。1992年,他拍了一组失学女童,5年以后获得了中国摄影协会、中国青少年基金会、中国少年报联合举办的“我要上学”大赛优秀奖。兴奋的他,拿上100元奖金赶去天水杨家山寻找照片的主人时,那女孩儿已经外出当了打工妹。当时“希望工程”已经开始,他看到了一张“大眼睛”照片引起的轰动和女孩苏明娟命运的改变。“我觉得这些照片拍了以后,可以拿给当地相关部门看,呼吁他们关注解决。”但是没想到,从县城到省城,王搏几次三番地跑,都没有人愿意出面帮助解决。而他自己则受到身份的质疑。“先问你是哪个单位的,没有单位,一个农民,你不是多事吗?”王搏想不通,但是也不能放弃,因为他自己实在没有能力去帮助那么多孩子。“如果自己有钱,我就去帮他们。”1996年,当他第17次去兰州时,还是没有找到可以一谈的人。钱花光了,他喝了一点酒,绝望地把带来的一包照片和资料一把火全烧了,泪水却止不住地流。

编辑:李斌

更多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