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8月14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国内

 

  审批制之变

  有“小国务院”之称的国家发改委,司职宏观调控,集“审批、核准、审核重大建设项目”的权力于一身,素来是行政审批的“重镇”。

  1988年中央实施第一轮投资体制改革时,要求国家计委不再直接管理经营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经营性投资由国家计委切块给六大专业投资公司,由投资公司按计划安排生产,自主经营。由于各部委的强烈反对改革流产。

  1994年,国务院同意撤销六大专业投资公司。政府投资再次回归政府部门管理。

  2004年,国务院再度实施国家投资体制改革方案。国家对企业投资不再审批是这个改革的一大进步,但为了防止下放后造成的混乱,国家对重大的、限制类的固定资产投资实行了另一种更为简化的审批方式——核准,其余非重大、非限制类项目实行备案。

  此后,凡企业不使用政府性资金投资建设的项目,政府原则上不再审批,而是针对少数重大项目和限制类项目实行核准制。企业投资建设实行核准制的项目,仅须向政府提交“项目申请报告”,而无需报批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开工报告。

  在2008年的大部制改革方案中,国家发改委的改革目标为:要减少微观管理事务和具体审批事项,集中精力抓好宏观调控。

  2009年3月,时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彭森透露,事关发改委放权的《政府核准的企业投资项目目录》(下称《目录》)正在抓紧修订,政府核准的企业投资项目可能会减少一半左右。这样可以更好地落实企业投资决策自主权,增强企业投资的信心。

  然而,由于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出现,放权的节奏随之被打乱,随着部分无序投资带来的产能过剩现象的出现,审批权曾被一度收紧。直至现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使用的《目录》仍是2004年由国家发改委编制的版本。

  不完全统计,2002年至2012年,国务院分六批共取消了1992个行政审批项目,调整了439个行政审批项目;涉及国家发改委的,共取消52个,调整14个。

  2013年启动的机构改革,无疑是涉及项目最大,进步最大的一项。然而,这项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很多业内人捏一把汗。

  国家发改委自身能否削权,也决定了改革能否真正实施。“以往各轮审批制度改革,发改委都在明里暗里提反对意见,这次却表态很坚决。”一位国家发改委内部人士认为,这与刘铁男的“典型案例”密切相关,“让大家认识到审批权过大,对部委对个人都不是好事。”

  据了解,《目录》的修订继2009年后已然再启,该项工作正由国家发改委固定资产投资司牵头进行,至于何时能出台尚无时间表。

  作为介于市级政府与国家发改委之间的桥梁,贵州省发改委主任付京对《财经》记者表示,建议审批权适度下放,给省级发改委更大的自主权,“比如,国家发改委可以按省级规划的80%批,出了问题我负责。”

  此外,国家发改委审批时应考虑邻近省际之间的资源组合,做好相关协调。有资源的地方应该多给项目,以充分利用资源;而资源紧缺的地方应发挥交通、人才、技术、市场优势。“比如贵州现在火电多,可以给广东;也可以与重庆合作,实现水电火电的冬夏互补。”付京感叹说,随着新一届国家领导人对于简政放权、职能转变的重视,这些呼声正在变为现实。

  对于投资审批类的项目,国家发改委已第一批取消、下放26项,第二批21项也正在下放中。他并不担心权力下放会导致失控,“市一级政府可能会乱上项目,但省级规划不会乱来。”

编辑:李晨

相关阅读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


华商网首页 | 新闻 | 论坛 | 视频 | 娱乐 | 体育 | 数码 | 财经 | 家居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嗨吃 | 婚嫁 | 旅游 | 潮购 | 交友 | 母婴 | 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