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天天去听健康课,回家就要让孙子去给买一种保健品,价格是2万元,不买就生气。面对八旬老人,孙子该怎么办?
“为买保健品,妈妈跟我闹不快”
家住西安市灞桥区的党先生说,爷爷80多岁,血压有些高。平日没事,就在邻居带动下,爷爷每天都到灞桥区政府附近的一家养生堂听健康课,有人讲保健、防病知识,参加的老人很多。昨天,爷爷回家后,很郑重地说,要买一种保健品,需要2万元,让第二天一大早8点就去给买。这让党先生很为难:不买吧,好像不孝顺爷爷;可如果掏钱买吧,又是眼睁睁地上当受骗,这该如何是好?
党先生的经历,在很多市民身上都发生过。“去年过年时,妈妈为买保健品的事情跟我闹不快”,家住高新四路的高女士说,她的妈妈六十多岁了,一辈子省吃俭用,也很通情达理,从来没有主动让儿女买过什么东西。当时妈妈说“过年你啥也不用买,就给我买这种药(一种保健品),一个疗程3000多元”,高女士一听就蒙了。上网查,发现这种保健品不靠谱,曾被央视曝光过,咨询了医生,医生建议不要买。高女士说:“给妈妈说时,她还很不高兴,认为我是不舍得给她买,还很委屈的样子。”这让高女士有些难受,总觉得对不起老人。
“高血压、糖尿病、颈椎病,都开同一种保健品”
提起这种以听课为名促销保健品的行为,市民张先生有话说。有一次父亲又打电话说去听课了,上课方还提供车辆,张先生一听急了,急忙从单位打车去追,一路追着老父亲,发现一群老人被带进一个很隐蔽的地方,那个场所挂着健康工程之类的标语,四周摆的都是保健品,几个“白大褂”装模作样地给老人看病。之后几乎给每个人都开了几个疗程的保健品。
“不管是高血压、糖尿病,还是颈椎病、白内障、失眠,全都开同一种保健品,每盒都是几百元,一次至少开上几千元的,还有的开上万元”。张先生说。
有些老人平常省吃俭用,可买起这些东西却很大方。张先生在现场用手机上网查询,发现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网站上根本找不到这种保健品的名号,当他告诉父亲和周围的老人时,还是有人坚持要买。在现场,张先生还发现了和他一样来“保护”老人的子女。
老人买保健品投诉较多
西安市药监局食品稽查分局执法人员介绍说,该局经常会接到老人购买不明保健品的投诉,保健食品有一定的适应人群,不是人人适用。而且,保健品不能代替药品,它没有治疗疾病的作用。西安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梁君昭说,目前市场上的保健品鱼龙混杂,不少假冒伪劣保健品违法添加大量西药成分,造成其为食品却可以治病的假象,加之各种促销,很多老人总希望能快速根治一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因此盲目地要求儿孙为自己购买。
还有专家说,无论是多么好的保健食品,都不能替代药物的治疗作用,食品不能治病。有病不能靠单纯服用保健品,不能以保健品作为“治疗”的主要手段,必须到医院接受正规的治疗,切勿本末倒置。
老年人、保健品之二三事
为啥老人更“钟情”保健品?
求健康心切。多数老人退休后,将注意力集中在健康方面,不仅对自己,也非常关注家庭成员,过度关注容易造成所谓“健康保健品”推销者的“乘虚而入”。
心理依赖。因为不少子女不能陪在老人身边,老人会感到孤独寂寞,不少保健品推销人员会以子女般的“关心”走进老人的“心门”。
接受了保健品推销人员的热情和关爱,自然会把钱包向这些人敞开了。
老人为啥易上当?
由于老人接触到的外界信息相对较少,对新出现的事物不很了解,个别商家就打着“绿色、健康、高科技”的旗号,片面夸大保健品功能。
对推销人员“抹不开面子”。一些老人参加销售商的活动后,觉得享受服务却不买东西,心里过意不去。不少保健品商家打着“免费试用”的幌子,很多老人参加过健康讲座或免费体检后,开始购买相关保健品。
个别老人爱贪小便宜。见到赠品或抽奖,老人易受诱惑上当。
老年人如何避免上当?
一、不要看“病人怎么说”。其实现身说法某保健品有功效的“患者”,大都是保健品公司的“托”。
二、应理性对待商家的保健品促销活动。购买商品时到正规商店购买,注意查看公司有无营业执照和相关资质。
三、有病请勿乱投医。因为一些老人有慢性病,看到广告就会心存幻想。其实较好的保健方法是健康的饮食习惯和规律的生活作息,若实在要买,应到正规的大型超市商场的保健食品专柜购买。
四、不要轻信价格越高越好。其实部分保健品并无广告所说的效果,商家用高价只是吸引眼球的方法,若一定要购买,也要视个人经济能力定。
避免老人上当,我们能做什么?
老人被各种保健品忽悠,不仅是老人的问题。
从社会的角度看,应要健全法律,完善制度,以规范保健品市场,严厉打击利用讲座形式推销劣质保健品、忽悠老年人等不法行为。从家庭的角度看,作为子女、年轻人,应多与老人沟通、交流,让老人与正确养生、保健理念接轨,不盲目轻信某一种物质能治各种病,保持正确观念,那些歪门邪道也就不容易“入侵”了。
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李琳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