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
玲玲父亲:“我尊重有知识的人,但对现在的大学很失望”
略显拘谨的握手,微微前倾的身躯,稍稍憨厚但绝不做作的笑容―――这就是玲玲父亲给记者的第一印象。落座后,话题首先是从捐款说起的。
谈资助
事关“尊严”,“我的脸往哪儿搁?”
“我一晚上没睡着,你们把我架在火上烤了。”玲玲父亲一开口,记者便愣住了。他认为,这是事关“尊严”的事,“我养的女儿,让别人给她出学费,你说我的脸往哪儿搁?”
说到上大学,玲玲父亲谦和的脸突然变得严肃起来。“我对自己的女儿有信心,但我不想她在大学里被带坏。”他说,读大学没什么用,反而很容易让娃娃变坏,养成好逸恶劳、眼高手低的毛病。
谈个例
大学生“眼高手低” 担心带坏女儿
玲玲父亲舞动着双手,几欲站立,向记者讲了三个关于大学生的故事。“有一天,一个大学生到我铺子里买灯泡,5元钱一只的节能灯,买了后他要我去帮他安(装),我想安(装)灯泡多简单的事啊,你一个大小伙子自己都可以安(装)。他说他怕电,我让他把电闸关了后再安(装),他说他不会。我就想,你连个灯泡都不会换,本来上门安装只收5块钱,我就说,‘安(装)可以,要10块。’没想到他说,‘这种事就是你们这种人做的,1块钱也够了嘛。’我很生气,就反问他‘你是哪种人?’他说是大学生。他不说还好,说了我更生气,你说像他这样的大学生有什么用?”
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他的一个亲戚。“两口子省吃俭用供他读大学,读出来之后一直找不到工作,只有跑到深圳去打工,有一天突然跳楼了……”
第三个大学生则是他一个邻居的孩子。“读完大学后,找不到工作,又跑去学美发,既然这个样子,还不如高中毕业就去学美发,为啥子要浪费时间和金钱去读大学?”
“我尊重有知识的人,但对现在的大学很失望。”他说,其实有文化的人曾给他留下过很好的印象。“有一次,我去一个大学校长家修煤气灶。那个校长还亲自给我泡了杯茶,显得非常有修养。临走时我本来要少收他10元钱,结果他硬要多给我10元钱,说我帮了他大忙―――我敬佩这样的人。”他说:“现在大学里鱼龙混杂,什么人都有,我女儿还有可能被带坏,有个词叫‘同流合污’。”
谈选择
我很务实 不需要“渺茫的可能”
当记者反问他:“如果你担心(女儿)学坏,就算不读大学,社会里也不可避免的有坏人啊?”对此,玲玲的父亲认为,自己可以监控女儿,几年之后,女儿成家立业后,自己就可以彻底放手了。他反复强调说,自己并非不懂得“上大学就多给了女儿一个选择更好生活的机会”这个道理,“但这只是一个可能,并且是一个很渺茫的可能。就像我们进货,明明知道这种灯泡大部分会坏掉,我为什么还要去进呢?我是个很务实的人,只想她平平淡淡地过日子,也许现在她进入了社会,什么工作都愿意做,可是读了大学后,那就会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她自己郁闷,我们做父母的心里也不好受。早知如此,何必去读这个大学呢?”
谈话结束时,玲玲的父亲对记者说:“我还是想不通,读大学到底有什么用?她四年后是个什么样子?我想和你们打个赌,四年后,如果我的女儿学有所成能够找到工作自食其力,我请你们吃饭,我在报纸上道歉,向全国人民道歉;但是如果她找不到工作,变得跟我见到的那些大学生一样,你们要给我道歉。”
说法
四川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相关负责人:高等教育一直在改革,仍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
四川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相关负责人称,玲玲父亲从一个纯投资的角度去看待大学教育,并且阻止女儿读大学这个想法应该说是错误的。一些社会现状造就了这样的观点。但是高等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在改革,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的改革主题也一直都在改变。高校也会调整自己的教育模式和体系,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高等教育仍然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称,玲玲父亲不让玲玲读书是出于自己的价值判断,但是无权剥夺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单纯以投资的角度来看待大学教育,是一种功利主义的思想,大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赚钱的能力,还是完善人格、提高能力和综合素养的重要过程。
同时,熊丙奇认为,还应该完善贷款方式和政策,当成年人不想通过家庭支持,自力更生读大学的时候,国家应该为其提供更为完善的支持方案,而不是单纯地以家庭是否贫困来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