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画/王启峰
中秋节转眼即至,许多单位都已完成中秋福利发放,各大社交平台上的“晒福利”层出不穷。在西安一家企业工作的史先生说:“单位发了一堆东西,米面油什么的,又重又不值钱,幸亏我有车,不愁往回拿,那些坐公交的同事就犯了愁。大家都说还不如直接发成钱好。”不少人都像史先生这样“吐槽”。不过,发实物真的不好吗?
观点一:实物要搬运有些累赘
80后史先生所在的单位效益还算不错,也是业内比较有名的企业,他们单位上周末发放的中秋福利包括20公斤的小袋大米和面粉各一袋,10升装色拉调和油一桶,品牌连锁店月饼卡一张,进口什锦水果一箱,超市卡500元。
“东西看着七七八八一堆,实际上,扫描条码一查,算了算总价值,也就是1000块钱的样子。”史先生说,东西都挺有用,但感觉累赘了些,“我分两次才拿下楼装上车,到家还叫媳妇下来帮着搬了一趟,这还是公司和家里都有电梯呢。真不如都发成卡或者钱,兜里一装就走,公司省得采购运货,我们也省得当搬运工了。”
不过他的爱人何女士对他的抱怨不以为然:“你们单位都很不错了,比我们单位强多了,我们每人就一盒月饼、一箱奶,连你半张购物卡都值不了,你还有啥吐槽的。”
事实上像史先生这样的青年员工,很多都嫌实物福利费事。“我们单位发的东西也是杂七杂八,拿回家就能用。但问题是太占地方又不好拿。像我成了家、在家做饭的还有用处,那些外地的、尤其单身的同事,要来没用,都在单位的内部群里贱价处理了。”在西安市高新区一家外企工作的李先生说,刚发完福利,单位的内部群就成了“跳蚤市场”,看起来挺好,“需要的能捡到便宜,用不到的能变现,但是何必费这事?直接发钱或者购物卡,大家各买所需,岂不更实惠?”
观点二:实物带回家更有气氛
是所有人都不待见实物福利吗?这似乎和年龄与观念有关。
“要我看,发东西就挺好,发钱反倒不好。”年过七旬的西安市退休教师许老师说,“在我退休的立场上,明显更喜欢发东西。”其实,她说的发东西,指的是孩子单位的中秋福利,她的小儿子一家三口,目前仍与她一起生活。
“现在不少买不起房子的孩子都和父母一块住。像我小儿子,要是单位发成钱,他可能就都揣在自己兜里了。”许老师一再强调,自己并不是想要钱、在乎钱,也不是觉得儿子不孝顺,“我一个月退休金有3000多块,本来也不在乎他们给我钱。他真发了过节费,给我我也未必要。但是单位发实物,他跟我住在一起,拿回家来,全家人可以一起享受,这个感觉就不一样。我们老人们在一起说起来,谁家娃单位发这了发那了,感觉就是那个单位福利挺好;娃给家里拿回来东西,也显得对父母更好。”
临近退休的陈女士也认为发实物虽然麻烦,但是起到的作用是钱或者购物卡无法替代的。“儿子单位发的油、糕点、果酒、螃蟹,他单身独居,平时不做饭,就都拿回来了。我心里很温暖,家里来人问起来,我说儿子单位发的,感觉脸上也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