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房养老”,本质上是一种小众化的金融产品,并不一定适合所有中国家庭。
十多年前,“以房养老”被首次提出时,它是时任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公司总裁的孟晓苏提出的一个设想,实际上是房地产商替保险商琢磨出的一个金点子。
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4+2+1”家庭模式,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为养老焦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时,立刻成为社会热点。
事实上,作为舶来品的“以房养老”,在英美等国早已推行,但发展缓慢。这种养老方式,是指老人通过抵押房屋产权,定期取得一定数额养老金,老人去世后,银行或保险公司收回住房使用权。美国二十多年来仅有3%的申请率,这不过是一种养老模式的补充。
在西方发达国家,各种社会保障制度相对完善,“以房养老”属于锦上添花,但对转型期的中国人来说,有点像雪中“求”炭,因此“以房养老”在国内自推行起一直水土不服,上海、南京、北京、西安等地相继试点,但应者寥寥。靠房子养老,成吗?这是很多人心中的疑问。
当“以房养老”再次被热议时,有人说,它无疑将房子的重要性大幅提升,它不仅是丈母娘选婿的标准,也决定了一个人的一生。
假设一个30岁的年轻人在今年买房结婚。他用自己的积蓄和父母的一部分钱,买了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缴纳了30%的首付,剩下的按揭。参照2013年9月,西安房价为7233元/平方米,贷款30年、年利率为6.55%,按照每月等额本金还款计算,以后的30年里,他每月都需要偿还银行贷款3216.89元。
等到他60岁快退休时,房子终于归自己了。但他三十年里,已经向银行支付利息65万余元,本息合计115.8万余元。如果他接着用这套房子抵押“以房养老”,之后直到他的生命结束,他将依旧因为倒按揭和银行发生关系。
这种30岁置业,30年养房,60岁后房养人的生活方式,你会选择吗?
中产阶层:
不至于抵押房子才能养老吧?
李先生在西安一事业单位工作超过30年,明年秋季退休。在西安市工作了半辈子的他,一共积累了三套房产。
“准确说是三套半,房子面积都不大。一套是几年前儿子结婚时借钱买的,欠债已还清;一套是单位当年的半福利房,比较旧了,这几年一直在出租;一套自己目前住的,通过朋友买的比较便宜的内部房,还不到十年;那半套是用公积金按揭给小女儿买的,她虽然还在上学,但希望以后留在身边,又怕房价涨,就先买下了。”李先生说,他虽然担任过领导副职,但家里一直负担较重,和已经从公务员岗位退休的爱人熬了半辈子,没留下什么积蓄,“都贡献给这几套小房子了。”
李先生说,“以房养老”刚推出时,他就跟身边一些同龄的朋友、同事讨论过,但普遍都持保留意见。大家基本都说,这政策可能有好处,但不会考虑。”他的这些朋友大都是公职人员,收入较稳定,算是中产阶层。
“我觉得不至于抵押房子才能养老吧。”李先生的爱人这么说,间接表达了其中一个原因:因为养老双轨制的缘故,他们普遍对养老没有太多焦虑。
低收入者:
房不留给娃别人咋说我们?
养老压力不大的群体对“以房养老”不感冒,那么养老压力比较大的群体呢?
“房子还是留给娃吧,养老?总是有办法的。”目前兼着两份工作的工人张女士说。她是土生土长的西安人,和爱人曾在同一家国有印刷企业工作。辉煌一时的那家企业在大约十年前开始走下坡路,于是张女士被买断工龄,她的爱人下了岗。
“我们现在住的这旧房,是厂里效益还好的时候盖的,虽然地段不太好,但价钱比较便宜。”张女士一家三口在城北这套不足70平方米的小两室里,已经住了快16年。
“肯定也想换房子,但攒钱的步子跟不上房价的趟。”张女士说,离开企业后,他们的家庭收入一度陷入低谷。目前,夫妻俩的收入加起来每月平均6000元左右。
夫妇俩盘算,儿子大学毕业后再买一套房。“娃刚工作收入低,靠自己肯定买不了房,但现在没房结婚就是个大问题。”他们找了两年多,想找个合适的房子。“眼看房价一阵一个价,前年就咬牙买了。”他们买的那套小户型的期房今年刚刚交房。
虽然可以预见的养老金很微薄、几乎无法达到养老的需求,但张女士和爱人很坚定地表示,不会动房子的念头。“我们没本事,给娃也留不下啥,也就这一套旧房、一套贷款的房。退休年龄到了还能再干么,加上养老金应该差不多,干不动了再说干不动的话。”张女士用常年操作机器因而粗糙的手摸了摸几乎全白的鬓发,笑着说,“娃不当工人了,总有出息的时候吧,他也不会不管我们。但要拿房押钱养老,娃就算不说啥,别人咋说我们呢?”本报记者杨昊霆贾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