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加大城市林地、湿地建设力度,加快城市再生水管网建设速度,以绿减霾、以水消霾;采购新型环卫保洁车辆百余台,解决道路扬尘……连日来,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10月14日全市治污减霾工作推进会议精神,浐灞生态区迅速采取行动,按照“治理措施要让群众知晓、治理成果要让群众满意”的目标要求,以扬尘污染防治为首要任务、以实施最严格治污减霾考评及责任追究细则为制度保障、以加快提升绿地景观环境、扩大林地、湿地面积为有力补充、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产业布局和交通体系为长远对策,坚持创新管理、标本兼治、大胆突破,全力以赴推进全区治污减霾工作,确保各项年度目标任务顺利完成,为我市空气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做积极贡献。
全体动员 实施最严格的考评及责任追究制度
10月11日,浐灞生态区组织召开治污减霾专题会议,在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的基础上,决定出台最严格治污减霾考评和责任追究制度,按照一次单项排名在倒数后三位、一次整改不到位、一次被媒体曝光或上级通报的问题直接追究处级干部责任的最低标准,修订《生态区治污减霾管理考核办法》和《西安浐灞生态区扬尘污染防治工作责任追究实施细则》并下发执行。会议要求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严格管理、落实责任,主动配合,形成合力,采取一切措施,尽最大努力消除人为污染因素,确保生态区扬尘污染防治工作走在全市治污减霾前列。
针对近期检查发现的各类问题,按照西安市冬季蓝天保卫战的各项要求,浐灞生态区迅速开展扬尘污染防治专项整治行动。10月17日开始,生态区党工委、管委会全体领导班子按照条块划分、一查到底的要求,以年底为最短时限,组成九个检查组,分区域分重点对全区扬尘污染防治工作开展持续性拉网式检查督办,确保工作取得明显成效。17日上午,浐灞生态区党工委书记杨六齐同志带队对全区自建项目扬尘防治工作进行检查督办,对14个存在问题或不足责令整改并限期督办。
突出重点 全力做好建筑工地扬尘防治
作为一个正在建设中的新区,浐灞生态区建筑工地较多。为进一步加强区内各类建筑工地的扬尘管理,管委会出台最严格管理规定:一经检查发现扬尘防治不达标、措施不到位的工地,立即全面停工整改,对项目建设、施工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警告、诫勉谈话,整改不到位不得开工;对连续两次二次检查发现扬尘防治不达标、措施不到位的工地,实施最高限综合行政处罚,同时暂停施工企业及项目经理生态区内招投标资格,并上报市建委暂停企业全市招投标资格;对三次不达标的工地,对参建企业清理出生态区建设市场,同时上报市建委清理出西安市建设市场,对建设单位停止办理所有审批手续,要求追究项目扬尘防治领导小组负责人责任。
为提升道路保洁质量,有效抑制二次扬尘,浐灞生态区进一步加大机械化作业,投入现代新型湿法环卫保洁车辆96台,成为全市道路机扫覆盖率率先达到90%的区域,并对重点保洁区域和道路范围进行扩大,增加值班人员及车次,提高机扫密度和质量。
为进一步管控渣土车清运,浐灞生态区重点开展渣土车营运资格清理工作,坚决杜绝“黑”车进入浐灞生态区渣土清运队伍,并禁止所有渣土车辆高、尖装载,沿途抛撒,带土带泥上路,一旦发现立即扣车,情况严重者取消其在浐灞生态区的营运资格。
绿色减排 治污减霾工作和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
为进一步拓展治污减霾工作内容和措施,浐灞生态区决定进一步加大城市林地、湿地建设力度,加快城市再生水管网建设速度,以绿减霾、以水消霾。
首先,根据八水润西安规划、三环路林带建设等要求,加快实施浐河、灞河城市段综合整治提升工程建设,扩大湿地绿地面积,让河流休养生息、让生态流入城市,加快东、北三环及区域绿化景观提升工程建设,进一步扩大城市林地和公共绿地面积,强化区域滞尘增氧功能。截至目前,已完成新增绿地12万平方米,屋顶绿化9200平方米,垂直绿化9500延米。近日随着北辰大道、三环林带、总部园区1515地块市政公共绿地和西藏中学屋顶绿化工程的相继开工,年底前将增加林地、绿地面积7万平方米。
同时,综合利用城市再生水供应体系进行治污减霾。按照四个污水处理厂再生水成网,区域全方位利用的建设目标,浐灞生态区已累计铺设中水管网60余公里,覆盖了包括西安世博园、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西安金融商务区等区域,年再生水使用量达到600万吨,已完成再生水取水点7个,随着第十污水处理厂向湿地公园供水工程、第十二污水处理厂向世博园供水工程的加快实施,年再生水使用量将新增400万吨,取水点达到20个,再生水将全面服务于区域道路保洁、车辆洗涤、建筑施工、绿化养护等领域,我市再生水利用率也将从目前不足4%增加到5%以上。
立足长远 建立生态区治污减霾长效工作机制
治污减霾是一项系统工程, 必须远近结合、常抓不懈,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浐灞生态区将继续坚持生态立区原则,进一步优化区域城市空间结构、调整产业布局,积极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服务型城市经济,大力推进绿地及水生态系统建设,加快公共交通服务与立体交通系统建设,鼓励创新型低碳技术研发及新型环保技术应用,完善相关政策制度,进一步拓展思路、明确目标、丰富内容、理顺机制,更积极、更有力地应对今后治污减霾所面临的挑战,切实为我市治污减霾工作贡献先锋力量。(记者 杨斌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