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西安交大一附院。玉树姑娘秋措贴在昏睡的拉毛措耳边,轻声呼喊她的名字 本报记者 赵航 摄
一名来自青海藏区的女孩,因脑部肿瘤西安就医。在开颅术后的这些天里,天天和家人一样开水泡大饼。邻床病友姚老师看在眼中,很不理解,医生对孩子的嘱托他们怎么也不听呢?
经过观察了解,姚老师才发现,原来是语言问题,让医患双方产生了沟通障碍。于是,一场爱心接力,悄无声息地展开了……
病友疑惑
他们怎么不按医生说的执行?”
姚老师是西北大学一名老师,近日,她因病入住交大一附院神经外科病房。自从她进入病房起,她便发现房内唯一病友的奇特:女孩约20岁的样子,一天大多时候处在昏睡状态,3个陪护的家人说话很少,总是一直静静看着女孩,偶尔听家属在女孩耳朵边说着什么,但也听不懂。“最让我觉得奇怪的是,医生护士来告诉女孩家人要加强患者的营养和护理的一些注意事项,他们当着面都答应 ,可医生护士走了,一切照旧。”
“我从侧面打听了解到,这孩子现在急需营养补充,因为她还要面临下一次的治疗。”姚老师说,来看她的亲戚得知女孩的情况后,还特别给这个女孩买来豆浆机和几种豆子。但在教他们如何使用时,发现只有孩子的小姨能简单说几句汉语,交谈中得知他们来自青海藏区,孩子的父母听不懂汉语。可让姚老师仍然不解的是,豆浆机豆子都买回来了,也教过他们怎么使用了,他们只用了一次就不用了。为此姚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晚上睡不着觉,她不知道该怎么才能帮助这家来自藏区的人。
爱心接力
医护加强看护 热心人找翻译
这个来自藏区的患者名叫“拉毛措”,21岁,来自青海贵南县沙沟乡。“因为病理结果还没出来,女孩初步诊断疑似先天性颅咽管瘤,孩子的症状就是头晕、恶心,吃不下饭。”主治医生王伟说,虽然初次手术很成功,但还要继续治疗。“从手术前的风险预知开始,都是我们说一句,孩子的叔叔翻译一句,手术后,她叔叔回家了,沟通就有障碍,我们只能是加强看护。”
邻床的姚老师对“拉毛措”这家人的一举一动,看在眼里,“他们每天每顿都吃开水泡饼,但孩子呢?孩子吃不下,他们也就那样了,看上去好像不知道该如何照料孩子。”
同样热心的还有旁边病房的病友,也会跑到女孩的病房里来给女孩家属讲这类患者该如何照料,但情况都一样,说什么,家属都听不懂。
姚老师对于前来看望的亲戚朋友,都会讲起旁边的这位病友,希望有人能帮助想想办法。其中一位朋友得知后,当晚就联系了团省委志愿者工作部,随后在网上发了条微博。
“西安有会藏语的亲吗?翻译、急需,请与小编联系……”这条发布于10月28日晚上10时的微博,于当晚11时,被西安文理学院党政办的孙老师看到,“29日一早,我便带着学校的两名藏族学生赶到交大一附院,带去的其中一名女孩能和家属顺畅交流。”
玉树女孩
帮着翻译 还给患者唱歌喂饭
帮助拉毛措翻译的女孩名叫秋措,这个开朗大方的大三女孩对拉毛措不仅仅是语言上的帮助,还有生活上的。而最让姚老师感动的是,秋措每次来都会拉着女孩的手,还给女孩喂饭。“10月30日她带着她们学校的7名同学,围着女孩一起聊天,给女孩唱歌,我第一次见病床上的女孩笑……”
昨日下午,秋措又抽空来到病房,她很自然地拉起女孩的手,抚摸胳膊上因打针而留有的很多淤青,并凑近女孩的脸低声用藏语说,“你很快就好了,很快就能回家了”,女孩尽管闭着双眼,但还是点了点头。
记者从西安文理学院得知,秋措来自玉树,玉树地震时,她正在上课,一个班三十多名人,只有一半活了下来。幸存下来的秋措和她的同学们专门成立了一支志愿者队伍,她们要帮助更多的人。记者问起秋措的经历时,她的眼眶湿润了,但依然笑着说:“地震那会儿,我们受到很多叔叔阿姨的帮助,我们现在也要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本报记者苗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