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执法人员在废旧品塑料颗粒厂检查时,工人仍在生产本报记者袁琛摄
“咳……咳……咳……”深夜,老刘又被呛醒了。此时,离他家不足10米的距离,一个加工厂正冒着黑烟。即便他关好了门窗,一股燃烧塑料发出的刺鼻味仍能将他呛醒。这不是突发的火灾,这股刺鼻味自加工厂建成一年来,从未中断过。昨日,临潼区这家废旧品塑料颗粒厂被查处。
村民叫苦:喉咙像针扎消炎药不敢停
“自从去年村里有了这个加工厂,我们就没睡过一个安稳觉。几乎每晚都会被一股臭味呛醒。”昨日,临潼区徐杨街办屯刘村的刘师傅说,“那味道像是在烧塑料。”
老刘说的加工厂位于屯刘村的西头,和老刘家相距仅10米。“感觉这加工厂一天24小时都在烧塑料。白天味道还能小些,到了晚上味道特别冲。就是关好了门窗也呛得要命。”不少村民议论,“都说农村空气好,可我们村子的空气,人都没法呼吸。”
这股烧塑料味持续了一年,已影响到了当地村民日常生活。距离该厂较近的三户村民向记者出示的病历上均显示于今年不同时期被诊断出患慢性支气管炎。“得这病和这怪味有没有关系,我们也不好说。但每天被呛醒时,喉咙像针扎一样。咳嗽个不停,这消炎药就不敢停。”一些村民说。
记者走访:烧水泥袋做成塑料颗粒
站在一户村民家的屋顶上,记者看到,这个未封闭的厂房占地约800平方米。空地上堆放了大量水泥袋、蛇皮袋,几个工人在厂区内忙活着整理。厂区内有个大水池,数台机器在池子搅拌着这些袋子,像是在清洗。机器发出阵阵轰鸣声,但无法看到是如何燃烧这些袋子,在加工什么。
“水泥袋收不?”记者走进该厂区向一名工作人员询问。
“要多的话一毛一个。”工作人员回了句。和工作人员谈价中,记者闻到一股塑料燃烧味。放眼望去,在一个房间内,一台机器燃烧着。
闲聊中,记者得知,该厂是将水泥袋、蛇皮袋、编织袋等经清洗、撕碎后用电加热燃烧拉丝后,经过冷却切割成塑料颗粒,然后出售给水泥袋、蛇皮袋、编织袋生产企业循环利用。
此类废旧品塑料颗粒厂,对环保要求极高,但记者注意到该厂毫无任何环保措施。燃烧水泥袋产生的气体直接排放到空气中。
街办负责人:曾举报过咋又死灰复燃了
昨日,该厂所属辖区栎阳工商所执法人员对该厂进行查处,因无照经营要求立即停工,并自行拆除厂房。“仅今年我们所就在栎阳地区查处了近30家此类废旧品塑料颗粒厂。”就在执法人员查处时,工人仍忙着燃烧加工。
一名工作人员说:“烧塑料味能有多好闻?闻着确实难受,但干久了也就习惯了。”据了解,在执法人员查处时,该厂库房已库存了加工好的成品塑料颗粒5吨。而待加工的水泥袋、蛇皮袋达4万个。
徐杨街办的负责人说,该加工厂对周边环境污染情况,他们曾向环保临潼分局举报过,但不知何时该厂又死灰复燃。“我们没有执法权,只能是接到群众举报向主管部门反映。”
治理办法:只能靠断电暂停黑作坊生产
环保临潼分局的相关负责人向记者出示了今年4月2日对该厂下发的停工自行拆除通知:今年,全区在严查此类废旧品塑料颗粒厂。这类加工厂主要因燃烧加工时对大气污染比较严重,环保临潼分局要求全区内发现此类加工厂立即和供电部门沟通,断电处理暂停此类黑作坊生产。
昨日,记者在环保临潼分局网站上看到,2013年10月28日至10月30日环保临潼分局环境执法人员将油槐街办、相桥街办辖区内的5家废旧塑料粒子加工厂进行取缔。而采取的方式仍是切断生产用电,并严禁经营人再从事该行业。
“此类废旧品回收再利用生产成本较低,无技术难度,但需要投资大量资金建设环保设备。一些人便建起了黑作坊偷偷加工。”昨日环保临潼分局的工作人员称。
为何此类黑作坊屡查屡禁、屡禁屡开?环保临潼分局工作人员解释:“目前按照上级部门要求是断电,自行拆除处理。违法成本较低。我们查一次关上几天,可没多久供电一恢复,他们又偷偷生产,确实难根除。”(记者谢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