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马”起跑瞬间。
昨晨气温适宜跑步。
跑者如云,万“马”奔腾。备受瞩目的2013深圳国际马拉松赛昨日在深圳主干道——深南大道上迎着朝阳开跑,万余选手健步如飞,点燃了城市的激情。两个多小时的激烈角逐过后,全程马拉松的男女冠军不出意外地被非洲选手包揽。
市长许勤鸣枪发令
早上7点10分,万名参赛选手站上了起跑线。深圳市市长、组委会名誉主任许勤为比赛鸣枪发令。共同发令的还有中国奥委会副主席、原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崔大林,国家体育总局田径管理中心主任、中国田径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杜兆才,深圳市副市长、组委会主任吴以环,广东省体育局副局长高敬萍,深圳市文体旅游局局长岳川江。起跑仪式由市政府副秘书长黄国强主持。
本次赛事分为三个比赛项目,包括全程马拉松(42.195公里)、半程马拉松(21.0975公里)和6公里体验组。
人性化服务彰显深圳软实力
为了保证比赛顺利进行和市民安全,组委会动用了近万名警力、沿途设置了20多个医疗点和19部救护车,并有900多名志愿者参与其中。
如何为选手做好服务?组委会可谓做足功课。记者在现场看到,赛道上自5公里开始,每2.5公里便有一处饮水站,包括自备饮料、大会指定饮料、大会指定饮用水的供给。赛事沿途的25公里、35公里处设立了补给站。记者特别注意到,饮水站的取水台共有五张,每一张取水台上面,第一排的所有水杯呈现一个斜角,每只水杯之间的间距都一样。“间距刚好容纳一只手,这样更方便运动员取用。甚至,现场流动厕所的设置,在数量和密度上较国内其他马拉松赛事也明显增多,全程共设了380处厕所。
非洲选手强势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烈角逐,来自埃塞俄比亚的阿塞法以2小时12分29秒率先撞线,摘得男子全程冠军;女子全程冠军则被肯尼亚的克里默斩获,成绩为2小时37分41秒。
在本次比赛中,深圳男子选手斯国松的最好成绩为2小时34分10秒,获得“深圳市民特别奖”。此外,广州恒大助教、前国脚李铁也应邀参加了6公里体验组,并获得季军;深圳草根马拉松“一姐”李素兰虽然脚部受伤,依然坚持跑完全程;76岁的陈国胜先生以4小时52分48秒完成全程马拉松,成为最年长的全程完赛者。
保障有力
柯刚明:明年或增更多参赛名额
“与‘北上广一样,如今,深圳拥有了自己的国际马拉松赛事。通过这个赛事,进一步增添了深圳的国际大都市魅力,也让更多人了解深圳、关注深圳,它的成功举办对深圳意义重大。”在首届深圳国际马拉松圆满落幕之际,赛事执行主任兼副秘书长、市文体旅游局巡视员柯刚明这样说道。他表示:“鉴于今年市民对‘深马’的热情,明年将扩大参赛名额,让更多跑者参与进来。”
柯刚明告诉记者,20年前,深圳就举办过深港马拉松赛事,当时非常受欢迎,参与者众多。这些年,市民对长跑运动的热情与日俱增,民间组织的深圳百公里等长跑活动如火如荼,包括每年“两会”的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都表达了市民渴望参与马拉松的心愿。经过长期努力、准备,相关人员到北京、衡水、东营等地观摩学习,终于决定在深圳举行首届“深马”赛事。本届赛事能够成功举办,最重要的一点是齐心协力。“要知道,8600名警力上道、19台医疗救援车上路、980名志愿者、120条公交线路临时改道……这需要很多部门的通力合作,每一步都离不开沟通和理解,而且市政府高度重视。”柯刚明说。因为是首次举办如此大型的马拉松赛事,柯刚明承认在某些细节工作上还有待提高,如集结运动员、封路时间等。“组委会接下来将对赛事认真总结,为下一届‘深马’积累经验。”
本届“深马”设有10000个比赛名额,结果两天时间就全部报满。柯刚明说:“深圳市民对长跑运动情有独钟,市人大立法11月1日为市民长跑日,每年大大小小的长跑比赛不计其数。长跑人数从几万人发展到上百万人。所以明年举办‘深马’,我们希望在充分考虑具体情况后,能增加参赛名额,让更多跑友参与其中,共同感受奔跑的乐趣。”
天公作美
“比一周前在上海跑舒服多了”
一位一周前刚跑了上海马拉松的参赛选手昨天赛后表示,“深圳比上海的空气好多了。虽然后半程气温稍微高了些,但长跑最重要的是呼吸。能跑畅快呼吸的马拉松,是运动员的幸运!”
昨日我市举行首次国际马拉松比赛,比赛地点在深南大道,根据位于竹子林的站点检测,早晨6时能见度仅为4公里,7时随着风力稍微加大变为6公里,气温约16℃,8时后能见度越来越好,至下午3时基本无霾。
昨日我市早晨气温比较舒适,适宜跑步。记者了解到,昨日平均气温为19.3℃,这种气温人体感觉比较舒适,早晨8时至9时随着太阳逐渐露出云层,气温变化较大,直接从16℃上升到18℃,随后气温逐渐攀升,昨日最高温是在14时出现的,为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