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警方破获一起涉及全国价值过亿元的非法经营疫苗大案,这些疫苗通过非法渠道流出,有的还流向了医院和药店,运输和储存环节都存在重大隐患。
过往疫苗多是流通问题
中国疾控中心主任王宇毫不讳言: “疫苗的不良反应率是百万分之一到百万分之二,虽然概率很小,但是目前全球都不能避免不良反应。如果想保护这百万分之一的不良反应人群,现在的技术是难以做到的,目前我国的疫苗生产技术,多数是30年前的技术,这30年来,很少有新技术的疫苗出现。”
事实上,乙肝疫苗一直是被公认的最安全的疫苗之一。 中国疾控中心公布的信息显示,2013年,中国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1992年-2009年,全国预防了9200万人受乙肝病毒的感染,其中预防慢性乙肝病毒感染2400万人,减少肝硬化、肝癌等引起的死亡430万人。
并未发生质量事故
每一次发生疑似接种疫苗后不良反应,老百姓首先想到的是,这个疫苗质量有没有问题?是不是假的?记者发现,之前曝光的江西宿迁“假疫苗”和山东潍坊破获的亿元“假疫苗”案,主要还是指流通环节的“假”,没有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流入市场,生产质量或许有保障,但在储存、运输环节存在隐患。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陶黎纳医生说,“疫苗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脆弱”。事实上,经过批签发的疫苗,除了曾被曝光的狂犬疫苗,因为技术的原因没有被检测出“造假”,其他正规上市的疫苗质量都是有保障的,从没发生过因疫苗质量引发的事故。
广州市疾控中心副主任杨智聪解释,每一种疫苗的有效率都不能说是100%,只能说是80%-90%左右。没有任何一种疫苗能够保证接种100人后完全有效。不管有效无效,作为一个人群整体来衡量,通过疫苗推广之前的临床实验,有效率只有达到80%-90%才能在人群当中进行推广。
2℃~8℃能保持最长有效期
疫苗要求在2℃~8℃存储和运输。2010年,山西疫苗乱象报道中,记者曝光了一批高温暴露的疫苗。
陶黎纳说,各国都将疫苗的储存和运输温度定为2℃~8℃,是为了保持其最长的有效期,保证疫苗被最大限度地利用。疫苗实际也可以在25℃或37℃环境下短期保存,而且这个短期比普通人想象的要长很多。不过,既然规定疫苗的储存和运输温度为2℃~8℃,就应该严格遵守这个规定,违反该规定的情况就应该被调查、纠正。
【问题乙肝疫苗流向27省 乙肝疫苗致死8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