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1月20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国内

  首都经济圈历经近十年“难产”后,近日再次升温。

  1月8日,河北省省长张庆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4年将构筑以京津两个特大城市为核心,石家庄、唐山两大城市为区域中心,其他设区市为支点的层级合理的城镇体系。

  以北京、天津为核心的首都经济圈也可称为“京三角”,与“长三角”、“珠三角”并列为中国三大经济圈。但近年来,极具区域发展潜力的“京三角”经济增速明显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其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区域壁垒严重,地区经济外向性不高。

  同时,由于北京和天津具有强大的经济吸附能力,加之首都安全稳定的“护城河”定位,河北省靠近北京的区县错失了工业化的机会,由此,在河北史京津地区形成了一圈贫困带,“灯下黑”的情况让河北头疼不已。

  首都经济圈实现后,对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将会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自提出后,河北就在不断地积极向前推动。

  2010年,河北曾意欲将首都经济圈拆分,提出“双环战略”,即“环首都”和“环渤海”。

  2013年河北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积极参与首都经济圈发展规划和实施意见的制定,主动承接吸纳首都产业转移和要素辐射。

  当年,北京、河北双方签署《北京市—河北省2013至2015年合作框架协议》和11个专项协议,着力打造首都经济圈,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两地将建设京九客运专线京冀段,打造北京外环,共同建设新机场,以及建设廊坊到北京的城铁等。

  国家发改委国土所所长肖金成认为,此次首都经济圈规划编制提到要“双城联动”,以北京、天津为中心,意味着整个河北都可以包括在规划内。

  通过河北一系列的举动可以看出,河北寄望借助北京、天津的优势形成互补产业链,破解“灯下黑”的心情极为迫切。河北三河就是个实例。

  相较于河北对首都经济圈的热情,北京、天津表现冷淡了很多。首都经济圈的“靴子”一旦落地,受益颇深就是位于京畿之地的河北,中小城镇获得引领,可以受惠于大城市的产业溢出,真正实现“大树底下好乘凉。”

  比如,河北可以发展京津欠缺的生态农业;利用环京津地区的科技教育优势,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河北在医药产业方面有一定的基础,可以大力发展医药、健康服务业。

  从“灯下黑”到“大树底下好乘凉”,笔者认为,河北先要转变思路,从服务北京、承接辐射转为主动对接、错位发展。通过完善配套措施,比如城际快轨、港口、机场等区域交通体系建设,提升自身承接力,随后在借力首都经济圈的基础上争取做到“自点灯”,不过这会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编辑:王秋阳

相关阅读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


华商网首页 | 新闻 | 论坛 | 视频 | 娱乐 | 体育 | 数码 | 财经 | 家居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嗨吃 | 婚嫁 | 旅游 | 潮购 | 交友 | 母婴 | 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