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2月12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陕西

  8600吨的生活垃圾日产生量,仅有的运行时限剩下7到10年的垃圾填埋场,耗时10年才能培养起来的垃圾分类习惯,西安市的“垃圾困局”已经迫在眉睫。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经验,紧急建设行之有效的垃圾分类处理体系,能否让西安补上垃圾处理这一课?

  8600吨,西安市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数量十分惊人。据保守估计,按照这样的速度,西安市唯一的江村沟垃圾填埋场将于7到10年后完全饱和,“垃圾围城”已绝非危言耸听。

  更为急迫的是,西安市目前仍然没有完善的垃圾分类处理体系,末端的垃圾焚烧厂、处理厂选址建设也困难重重,面对生活垃圾、固体废弃物的威胁,政府和百姓同样感到压力巨大。

  1 分类迟滞,2000万立方和10年的双重压力

  刘婕洋是位大学老师,她对西安市目前垃圾处理的做法深感忧虑:“这些年来,生活垃圾分类毫无进展,所有垃圾混为一处,说起来百姓也确实方便,但长久这样,后果非常严重。”刘婕洋的家中有很多废旧电池、淘汰的手机、旧家电,“就那样放着,不敢扔也不知道该怎么处理。中学时就知道一颗纽扣电池能污染几十万吨的水,可是,谁来收?”

  对刘婕洋的问题,西安市环境卫生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梁伟这样解释:“目前,普通电池已经不属于危险废弃物。随着碱性电池和碳性电池无汞化的普及,一般电池可以随意投放,但是充电电池和氧化银电池仍然需要严格控制。其实在垃圾分类体系中,最为迫切的就是为危险废弃物专门制定一个分类,这些垃圾分离不出来,会污染整个体系。”

  在西安市建东街的生活垃圾压缩站,纸屑、塑料、餐厨垃圾、发泡饭盒等等,都被压缩后直接运往白鹿塬上的江村沟垃圾填埋场。虽然这里严格按照规定冲洗,依然蚊虫飞绕,气味冲鼻。

  “西安目前有129个生活垃圾压缩站,每天有460台次垃圾清运车要驶往江村沟。1994年建设的填埋场,原来预计用50年,现在不到20年,就已经有了2000万立方米的垃圾堆体。”西安市市容园林局市容环卫处干部杜益平介绍。“目前阎良区倒是有一家垃圾资源化处理厂,采用机械、人工对混杂的垃圾分类,分拣塑料、金属等,剩下的垃圾用于堆肥、制砖。但处理量很有限,每天只有40到50吨。”

  “目前道路上的垃圾桶虽然有标示可回收、不可回收,但市民都知道,分开投,还是要被混同运走。所以最重要的还是建立分类处理的末端,才能为前端分类制造基本条件。”杜益平说。

  另外,垃圾分类体系建立的严重迟滞,也直接导致了居民垃圾分类习惯培养十分艰难。据调查,垃圾分类个人习惯养成需要6个月持续、不间断的督促,集体习惯养成需要2到3年,而整个社会则需要整整10年。

 [1] [2] 下一页

编辑:李晓飞

相关阅读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


华商网首页 | 新闻 | 论坛 | 视频 | 娱乐 | 体育 | 数码 | 财经 | 家居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嗨吃 | 婚嫁 | 旅游 | 潮购 | 交友 | 母婴 | 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