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4月02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国内

  【以先锋模范为镜】

  从重残军人到村支书

  ——记山东省沂源县张家泉村原党支部书记朱彦夫(上)

山东张家泉村原党支部书记朱彦夫:从重残军人到村支书

  朱彦夫下地察看墒情。资料图片

  朱彦夫,今年81岁的退休村支部书记,63年前,年仅18岁的他在朝鲜战场上失去了双手双脚和一只眼睛。这样一位重度残疾的战地英雄,本可以在荣誉军人疗养所安度一生,但朱彦夫毅然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张家泉村。他不但走出一条自食其力的生活道路,还当上了村支部书记,25年来带领乡亲彻底改变了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

  乍暖还寒的3月,记者来到地处沂蒙山腹地的张家泉村,追寻这位身残志坚、以带领乡亲致富为己任、不断挑战人生极限的伟大战士不平凡的人生故事。

  没手没脚的朱书记总走在大伙儿前头

  面前的朱彦夫,因患脑梗塞瘫痪在床。他戴着墨镜,白衬衫上每颗纽扣都扣得整整齐齐,床上的军装整齐地摆放着。这是他作为军人的习惯

  虽然已经退休32年,但是朱彦夫现在最关心的事情,还是村里的生产和发展状况。这里倾注了他最多的心血,是他为之献身的事业。

  20世纪50年代的张家泉村,笼罩在一片饥饿、贫困之中。山穷水恶、荒僻落后是一个原因,村级领导班子缺乏责任心和战斗力更是一个重要原因。在这山穷水尽之际,乡亲们把希望寄托在回乡后一门心思给大伙儿办好事的朱彦夫身上。

  1957年春,年仅24岁的朱彦夫当上了村支书。“有点儿‘逼上梁山’的味道。”朱彦夫回忆说,只是没想到,这班岗,一站就站了整整25年。

  说干就干。在那个饥饿的年代,朱彦夫总想着在土地上做点儿文章。由于山洪泛滥,洪水渐渐将村子周围冲出三条大沟,沟越来越深,越来越宽,还将仅有的土地分割得七零八落。

  “能不能用石头把沟棚(编者注:搭成棚状)起来,让水从下面流,上面垫土成田,与两边农田连成片?”朱彦夫眉飞色舞地把想法说给乡亲们听。

  “祖祖辈辈在山沟里刨食,你能整平?”“这沟荒了几辈子,也能治?”有人小声嘟囔。

 [1] [2] [3] 下一页

编辑:曹静

相关阅读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


华商网首页 | 新闻 | 论坛 | 视频 | 娱乐 | 体育 | 数码 | 财经 | 家居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嗨吃 | 婚嫁 | 旅游 | 潮购 | 交友 | 母婴 | 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