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4月20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国内

  论文少,但教课好,高校教师能否评上职称?近日,烟台一所高校试行“教学型教授”引发热议。记者采访发现,多数高校职称评审仍按照一个包含论文、课题等的量化指标体系操作,一些高校的青年教师从助教到教授,至少要发20篇核心期刊论文,最多甚至达上百篇。

  一线教师讲课多,评职称却倒数第一

  虽然这学期每周要上30节课,对学生也认真负责,但因为没有一篇发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这学期期末,省城一家高职院校的青年助教李小琳(化名)在教师评定中仍然评了倒数第一。

  日照一家职业技术学院的年轻讲师胡静(化名)说,现行的职称评审制度其实是一个包含论文、课题等的量化指标体系。

  省城一所理工类院校的博士生导师说,在他们学校有这样一位老师,57岁“高龄”依然是一位大学讲师。因为讲课能力强,他很受学生欢迎,而且还多次被邀请到全国各大高校去授课。由于忙于上课教学,忽略了科研成果,至今也没有评上副教授,许多他教过的学生,因为懂得积累评职称用的学术“指标”,甚至比他“爬得快”。

  这位博导说,他1989年从山东大学毕业后应聘为高校讲师,到2000年评上副教授,其间在各种期刊、学报累计发表论文10篇,出书三本,11年才晋升了一个职称。

 [1] [2] [3] [4] 下一页

编辑:秦一乔

相关阅读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


华商网首页 | 新闻 | 论坛 | 视频 | 娱乐 | 体育 | 数码 | 财经 | 家居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嗨吃 | 婚嫁 | 旅游 | 潮购 | 交友 | 母婴 | 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