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市长安区的张季鸾墓新华社发
1942年,有“健笔救国”之誉的一代报人张季鸾,被隆重公葬于今天的西安市长安区。70多年过去,如今的张季鸾墓日夜受着猪场和砖窑的侵扰。经各界呼吁10年而未获解决,而他的故土榆林,期盼着游子的回归。无论张季鸾的墓地何去何从,民间的纪念始终不绝如缕……
2014年5月7日,榆林东沙。风大,但已不及张季鸾1934年在《归乡记.》中描写的,“隔着榆溪河,远望沙丘起伏……目力所及,有看不尽的烽墩,沙随风舞。”经80年变迁,当年榆林城外这沙丘连绵处,已有树木成林,规划中的“张季鸾公园”就在其中。如一切顺利,今年清明,“报界宗师”张季鸾就该魂归故里,离开他那位于长安、日夜被猪场侵扰的墓地,迁葬于此了。
但是,“就像一壶水已经开了,又被浇了一瓢冷水。”因一份《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建改扩建纪念设施管理的通知》,已酝酿至少3年的“张坟”迁建事宜,如今又停滞下来,命运未卜。
“健笔救国”
一代“报界宗师”归葬长安
今年78岁的李赋英已记不得当年那场盛大的公葬典礼。那是在1942年9月,舅舅张季鸾先生辞世的第二年,她还不满6岁。后来成为水利专家的李赋英记得,幼年时,母亲年年带她给舅舅上坟,从西安城到长安县(今西安市长安区),雇辆马车,要整整一天才能返回。
1941年9月的中国,焦土成片,抗战正酣烈。《大公报》总编及社论主笔张季鸾,因为抗战忧劳成疾,而“忘劬积瘁,致耗其躯”,以国士之身,在重庆离世。
对张季鸾的去世,国民政府给予“国葬”之礼,并发令褒扬,于右任担任公葬筹委会主任委员,林森书写了“文行同钦”的挽幛。共产党也给予张季鸾高度评价。毛泽东发来唁电称张季鸾是“坚持抗战,功在国家”,周恩来夫妇及董必武发来唁电,称誉他为“文坛巨擘,报界宗师”。作为“民国陕西三杰”(另两人为李仪祉、于右任)之一的张季鸾,是影响了中国和世界新闻史的杰出报人。
张季鸾和西安渊源颇深。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张季鸾主持《大公报》,为促使事变和平解决,以利于抗战大业,曾接连发出多篇社论,其中一篇“给西安军界的公开信”,曾由飞机在西安城中广泛散发数万份,促进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健笔救国”,所言不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