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龙马村中心广场。 本报记者 雷 婷摄
正值入夏时节,记者沿310县道乘车前往素有“渭北旱塬”之称的陕西省彬县的龙高镇龙马村,一路远山含翠。穿过村口古色古香的牌楼,仿古民居沿主干道的水泥路铺展开来,不远处的中心广场内亭台林立、绿树成荫。
“原来广场可不是这样呀!而是这样光秃秃,灰蒙蒙的!”村支书张长江拿出一张旧照片告诉记者。
60岁的张长江自幼生活在龙马村,说起村里的变化,他如数家珍:“生态改造前,村里人建庄子都是先在塬上挖个坑,再在坑里建窑住人、建窖贮雨水。冬春两季大风不断,天天都得把家里擦一遍。”
2007年以来,龙马村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机遇,坚持生态美村的发展思路,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园林建设、环卫设施建设等工程。在老村基础上,建设新民居418多户,房前全部进行了水泥硬化,并对主干街道实行绿化、美化。目前,新村已安装太阳能路灯80多盏,栽植各类绿化树木2万多株,种植各类花卉5000多平方米。
为建成生态美村,龙马村开始重视各类配套设施建设。中午12点,村民张西京在家中做起了午饭,老张用的是和城里人一样的燃气炉,燃气炉烧的是自家后院的沼气。“我家沼气好得很,烧水做饭根本用不完,沼液、沼渣种菜、种苹果,比任何肥料都好。有了沼气,不用柴草生火做饭。畜禽粪便也进了沼气池,村里变得干净整洁了。现在村里几乎家家用沼气。”张西京告诉记者,家里这个10立方米的沼气池是村里请专业施工队修的,同时改建了猪圈和厕所,只需用水冲洗,粪便污水随管道流进沼气池,卫生干净,自己只出了300元人工费。
龙马村在坚持抓好新村生态环境改建的同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特色农业。全村果园面积达到2442亩,实现了人均1亩园,规划建成占地200亩的省级生态示范园基地,果园坚持科学管理,农药、化肥利用率很低,土壤有机质提高,优果率达到90%。
龙马村以苹果树废弃枝条为原料,建设了专门发展香菇产业的现代农业循环园,彬县友农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技术指导刘全胜告诉记者:“这个园区采用政府规划投资、龙头企业管理、百姓参与的原则运行,引导农民进行专业化生产。建一个日光温室大棚的主要投资在菌棒上,一个棚约6000个菌棒,需要5万元左右的投资,为鼓励引导群众发展香菇产业,农户只需拿50%投资就可创业,其余部分由公司现行垫付,种出的香菇由龙头企业按照每公斤高于市场价三到五角的价格收购,目前已有近百户农民从中收益。”
龙马村村民豆润润更是从在门口打工变成了家门口创业。“过去家里收入主要靠苹果,前几年也想到利用果树废弃枝条发展香菇,由于没钱投资建大棚又不懂技术,一直没能干成。”豆润润一边采摘香菇一边和记者讲起了致富故事,2011年,村里启动建设现代农业循环示范园,引进的龙头企业采用“双袋免割”新技术参与香菇产业发展。这样一来大棚能增温,“双袋”能保湿,旱塬地区也可以发展香菇生产了。自己去年拿出2万多元在园区投资了两个大棚,现在已经收回投资。
龙马村是陕西省咸阳市彬县龙高镇政府所在地,该镇抓住小城镇建设的良好机遇,大力开展街景整治和村容美化工作,使昔日的渭北旱塬小山村变成了风景如画的中式小镇,各种公共服务设施日益完善。
同时,龙马村也是彬县“十强村”之一,该村在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大力实施“绿色村庄”建设和“食用菌生产基地”建设,农民增收致富步伐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