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老年痴呆吧!”“神经病!”一个年仅8岁的湖南长沙小女孩在公交车上冲着一位七旬老奶奶大吼,引来旁边女乘客的不满,当场出手狂扇了小女孩好几个耳光。小女孩的妈妈想找这名下狠手的中年妇女讨说法:孩子出言不逊,就应该下这样的重手殴打吗?(11月27日《三湘都市报》)
小女孩上公交车投了一张5元钞票,站在车门口收零钱;司机告诉她小孩不用打票,说了她两句;车上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马上接腔,唠叨了很久,并说小女孩“讨嫌”。小女孩针锋相对,大骂老人;站在一旁的中年妇女按捺不住,对素不相识的小女孩采取直接的暴力“体罚”。由此观之,现实中的矛盾既可以是社会焦虑的爆发点,也可以成为发泄怨气的“情绪节点”。
正如专家所言,被孩子惹怒,往往是大人情绪失控的表现。对自己的引导能力有信心的人,不会声色俱厉地搞“激情教育”。面对出言不逊的小女孩,中年妇女狂扇耳光,这并非体力的较量,而是一种成人意志的极端呈现;既恶化了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也在无形中侵犯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小女孩出言不逊也好,中年妇女动手打人也罢,说到底都是一种背离社会规范和公众期许的偏差行为。童言之所以“无忌”,正是因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化教育的不足,使儿童天真无邪的生物本性得以发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小女孩辱骂老人诚然不妥,但可以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来进行教育和引导。
面对小女孩的偏差行为,中年妇女没有视而不见地“退出”,而是用几个响亮的耳光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殊不知,看似理直气壮的行为,却经不起事实推敲和逻辑考量,同样进入了偏差行为的轨道。中年妇女以暴力方式制止了小女孩,却给她留下了难以缝合的精神创伤和心理阴影。
鲁迅先生曾说,“强者愤怒,抽刀向更强者;弱者愤怒,抽刀向更弱者”。不论是老人,还是儿童,抑或是中年妇女,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都是一定意义上的弱者。如果说公交车是观察道德体温和社会冷暖的一个有价值的窗口,透过“弱者互戕”,我们有必要好好反思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交往行为与互动关系。(杨朝清)
编辑:赵萌
安康18岁女孩小倩,在进入大学校门前查出得了白血病,这让本来就贫穷的家庭一下陷...详细>>
网曝房祖名为求自保,供出演艺圈120名明星吸毒内幕。详细>>
告诉每一个孩子:你拥有我全部的爱!爱的智慧缘于平等和尊重。详细>>
8月2日,西安,一场在省体育场举行的演唱会后,在熙熙攘攘的人流脚下,满地垃圾。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