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1月20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华商评论

公众启蒙的难处

来源: 华商网-华商报  2013-01-20 14:10 http://news.hsw.cn 版权声明

  躲在评论文章的后面,说一些启蒙的话。总以为让更多的人知道后,情势会不一样。但是,轮到自个儿头上,才发现所谓启蒙竟然是半拉子工程

  我家小区内有一座山,因为山上设有广州气象台的观测站,所以一直以为它可以不受侵害,永续山林的福祉。可在去年底的时候,我看见一部分山脊线似乎在变化,桉树似乎在变稀疏。曾以为是看错了,然而半个月的观察后发现,原来山林真的被砍伐。

  于是,我就开始了维权过程。先是打电话给物管,接线员一开始说不知,说要去请示。第二天,准时接到答复,说是山上发现马蜂窝,所以才砍树,态度很礼貌。我也信了,但眼看着山脊上出现了空当。我发现自己被骗了,没去和物管理论,接下来就是打了将近二十个电话。这些电话在区政府热线、区林业局、区城管局、镇城管中队、市林业局等部门科室反复被“踢皮球”。最后,我才搞清楚,山上是在砍树,据说砍树是要建小学。手续上似乎没问题。

  总体来说,接我电话的政府公务员都还算客气,一问一答,反正是按程序办事。当我问城管局负责批准林业砍伐的人,怎样确保实际砍伐数量与批准的一致?他说没办法,只能靠业主自己用GPS测量。一圈电话问下来,什么问题也没解决,眼睁睁看着山体被挖掉。

  好多问题我不能说服自己:山上怎么建学校?如果是光明正大,为何物业要欺骗我?城管要是不能控制实际的林木砍伐量,那报批的手续有何意义?据说也有其他业主去咨询这事。问题是,当我们依常识去问询时,反被地产商与政府的程序打回软弱无力的原形。

  做评论员的工作时,躲在评论文章的后面,说一些启蒙的话。总以为让更多的人知道后,情势会不一样。但是,轮到自个儿头上,才发现所谓启蒙竟然是半拉子工程。常识易得,行动堪忧。就像关注小区环境一样,只停留在懂道理上,丝毫不能解决问题。

  同样是这个小区,物管公司一度想停掉楼宇巴士,上百名业主围堵楼巴站,造成公共事件,迫使地产商撤回了计划。没楼巴,就出不去,这显然比环境受损要更接近切身利益。但对地产商来说,它认准了业主一盘散沙的现实,轻重缓急都拿捏得到位,局面在它的掌控中。我知道现在谈启蒙是很不讨巧的事情,一定会遭无情的讥讽,被说成是自视甚高和自以为是。微博来了以后,启蒙似乎就更不用操心了。一种常规的口吻是:大众都能自我启蒙了,至少中产阶级都能知书达理了,还要你们一厢情愿式地打鸡血?广州一直被认为是公众启蒙较有成果的城市,其市民社会被过度赞美。比如说,作为中小型的公众启蒙模式,小区业主维权都难有成功的。在一些被城市精英占据的高档住宅区内,业主尽受欺负,终究是物管的“天下”。这充分证明公众启蒙想必是缺了什么。

  公众启蒙在完成了思想启蒙,尤其是常识启蒙后,可以紧接行动启蒙,这才是正儿八经的建设性。照这一点来看,启蒙的环境不如人意。既然思想启蒙都推三阻四,更不要说与公众分享行动或办法。上文所说的业主堵在楼巴车站,算不算行动启蒙?我看是两可。如果只能偶然采取激烈的举动,对谁都不好,所得的成果也不稳固。如果业主意识到权益的不确定性,从而积极改观业委会,争取到一个行使正义的行动框架,将谈判纳入程序,也许就会不一样了。

  可是,改善业委会就需要更充沛的行动意志。不能单靠坐言,还要处理更多的人际关系,需要一整套联合的技巧,需要耗费更多心力。但这个又难说了,每人都推说很忙,因为分化就容易被各个击破。于是,公众启蒙打了个死结,想搭便车的多,行动启蒙就萎缩了。

  我也没资格教训人,毕竟也停留在电话维权的档次上。对面那座山,也许只有为数很少的人看到了残缺的过程。如果有一千人看到,两千人意识到,结果可能会大不同。

  (宋志标 资深媒体人)

编辑:赵萌

更多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