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3月19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华商评论

假冒官亲为什么能得逞?

来源: 华商网-华商报  2013-03-19 11:04 http://news.hsw.cn 版权声明

  假冒京官的身份,或者诈称跟权贵有亲密关系,到地方招摇撞骗的事情,自古就有。晚清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就讲述了一个——《官场现形记》虽是小说家言,但所述故事与塑造的人物都有原型,只不过是以比较夸张的文学手法反映了晚清官场的真实面貌。话说河南按察使贾筱芝有个大公子,叫做贾大少爷,曾用钱捐了个候补道员的三品衔,但一直没有补上实缺,所以“一心只羡慕二品顶戴,要想戴个红顶子”。

  恰好这一年“郑州底下黄河又开了口子,漫延十余州县,一片汪洋,尽成泽国”。这意味着马上就要开展治水救灾的工作了,贾大少爷有心想“弄一个河工上总办当当,一来办工办料,老大可以赚两个钱;二来合龙之后,一个异常劳绩又是稳的”。贾大少爷想到一个关系:在京城当军机大臣的周中堂。贾大少爷的父亲贾筱芝以前曾经花了三千银子,拜在周中堂门下。于是贾大少爷便以父亲的名义,给周中堂拍了一封电报,请他推荐一下。谁知周中堂婉言回绝了他的请托。这可怎生好?好在贾大少爷头脑机灵,便伪造了一封周中堂的书信,“吹了个风声到河台(即河道总督)耳朵里,竟把河台瞒过,信以为真,立刻委他当了河工下游的总办”。

  旧时这种假冒京官身份或高官亲信的把戏,之所以能够轻易得逞,主要是吃了“信息不对称”的亏。河台搞不清楚“周中堂与贾臬台(即贾大少爷的父亲)是个甚么交情”,只好根据有限的信息与日常经验来判断。而造成这种“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又有两个,一是技术上的落后,那时候没有电话、电视、网络,信息的流动很慢,虽说晚清已有了照相机,但照片的应用并不普遍,所以要假冒京官或其亲信的身份,比较容易,不需要太高的技术含量,贾大少爷伪造了一封周中堂的书信,便可以让别人觉得他跟中堂大人关系不简单。另一方面,要核查这些信息的真伪,又太麻烦,即使拍个电报到京城询问,来回也要好几天。

  另一个导致“信息不对称”的原因是制度缺陷,即当时官场的运作极不透明,有太多暗箱操作的空间,要遵循各种“潜规则”,要尊重各种“隐权力”。河台大人这次整治河患,根据“潜规则”,他要将工程的肥缺安排给有背景的人,将来他想避免因为河患而被弹劾,也需要有贵人庇护。贾大少爷因为与周中堂关系亲密(别人不知道他是冒牌的),是一个具有“隐权力”的人物,根据“潜规则”,必须给予照顾,以期将来他也按照“潜规则”作出回报。而“潜规则”与“隐权力”的特点就是彼此心领神会即可,千万不可摊在阳光下。于是信息的公开流动显得毫无必要,河台大人不可能给周中堂打个电话(假如当时有电话的话),询问他是不是有个亲信叫做贾大少爷,因为这是不可说破的事情。

  导致清代官场“信息不对称”的原因主要是信息技术落后与官场制度缺陷。如果技术的问题解决了,还频频出现冒牌官员、官亲诈骗得手的事情,那通常就是官场运作机制出问题了。 (吴钩 历史学者)

编辑:赵萌

更多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