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宝鸡石鼓山入口处,新放置的10面石鼓吸引了大伙的目光。
这些石鼓于唐代初期出土于今凤翔县境内,后被迁入凤翔孔庙,五代时散于民间至宋代几经周折,终又收齐,放置于凤翔学府。宋徽宗素有金石之癖,尤其喜欢石鼓,公元1108年将其迁到汴京国学。后石鼓又流落到北京。抗战时期,为防国宝被日寇掠走,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马衡主持将石鼓迁到江南,抗战胜利后又运回北京,1956年在北京故宫展出。
石鼓被誉为“中国第一文物”,共10面鼓,鼓面上刻有周宣王时代(公元前827年~782年)的文字,这些文字的形状是“仓颉之嗣,小篆之祖”,距今两千八百年,可以说是今天汉字的“祖宗”。所以,一直以来,石鼓的地位在考古界、文物界和学术界备受尊崇。为了让石鼓“重回故里”,在宝鸡市中华石鼓园建设之初,就提出了按照1∶1和三倍的比率仿制20面秦石鼓(每面重400余公斤)。
9月8日,仿制石鼓顺利地放在了宝鸡石鼓园入口处。从公元1108年算起,石鼓离开宝鸡已经901年了。本报记者王智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