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质量大幅提高,2009年高等学校发展到96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77所),当年招收普通本专科学生27.3万人,在校学生89.38万人,分别为1999年的2.2倍、3.9倍和4.9倍。8所高校进入国家“211”工程,3所高校进入“985”工程。每十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2986人,居全国第五位,西部第一位。各类中等职业学校398所(不舍技工学校),招生24.64万人,在校生达到62.63万人,是1999年的1.7倍,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数的39.89%。
社会保障能力持续增强,2005年比全国提前一年免征农业税,2006年起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全免。2009年城乡居民公共卫生服务人均标准提高到21.5元,提前两年实现并超过国家规定的20元标准。农村妇女免费分娩比原计划提前三年实现全覆盖,24万农村妇女直接受益。440万城镇居民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参保率达到82%。2564万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达93%。233万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农村低保标准由上年的693元提高到1196元,农村五保供养标准由上年的1640元提高到1856元。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下岗失业人员生活费全部社会化发放。全省财政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的财政支出达到287.04亿元,比上年增长16.89%,人民群众享受的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文化事业日趋繁荣,基层文化机构和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覆盖城乡的群众文化网络基本形成。农村电影“2131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舞台艺术繁荣工程、农村文化人才培训工程和“两馆一院一站一室”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工程加快实施,全民健身体系日臻完善,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11.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600元,比1999年增加9946元,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11.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00元,为1999年的2.4倍,也翻了一番,年均增长6.6%。新增就业人数38.8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人数为16.27万人,年末登记失业率为3.94%。
名词解释:西部大开发
西部大开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的一项政策,目的是“把东部沿海地区的剩余经济发展能力,用以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巩固国防。”2000年1月,国务院成立了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由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担任组长,副总理温家宝担任副组长。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之后,国务院西部开发办于2000年3月正式开始运作。
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自治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为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4%。
2001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再次进行了具体部署。西部地区特指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广西、内蒙古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实施西部大开发,就是要依托亚欧大陆桥、长江水道、西南出海通道等交通干线,发挥中心城市作用,以线串点,以点带面,逐步形成我国西部有特色的西陇海兰新线、长江上游、南(宁)贵、成昆(明)等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带,带动其他地区发展,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西部大开发。
2006年12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目标是努力实现西部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稳定提高,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突破,重点区域和重点产业的发展达到新水平,教育、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新成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迈出扎实步伐。 西部大开发总的战略目标是: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到21世纪中叶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时,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面貌,建成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的新西部。
|